跨越川菜與泰菜!5種仿若「五行忍術」的酸味料理推薦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採訪撰文/Drew Zheng 攝影/葉琳喬

眼睛酸了、事情酸了、咖啡酸了、心酸了……,大部分的酸給我們負面聯想。

但初秋苦熱,身心俱委頓萎靡,恰到好處的酸,反倒開啟唾液的水龍頭。

跨越川菜與泰菜,囊括金木水火土五種酸味表現手法的「方術」,要為疲困焦灼的身體帶來振奮抖擻。這點酸,我們嚐得起。

酸甜苦鹹鮮這五種味覺中,甜味是深植我們記憶中的幸福感、苦是一種趨吉避毒的智慧累積、鹹鮮提升我們的飲食水準,而不屬於五種味覺中的辣味,其實是一種楚楚痛覺。

但,「酸」卻是種複雜的表達形式:它實際存在,卻冷暖自知難以共感,「望梅止渴」的酸只存於腦中虛像,沒有實際品嚐難以想像,個人耐受度亦參差,你的酸絕非我的酸。再者,酸味又如走鋼索般危立於味蕾稜線上,稍有偏倚便成為皮焦肉綻的味覺雷點,發酵到什麼時候是剛好?咖啡的果酸或走味誰說了算?都是人生大哉問。

其實酸味變化極大,不只在橫軸上做強弱表現,不同的酸味源,更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功能。5種仿若「五行忍術」的酸味表現,我們帶你看看。

火系酸:焦香不膩
燒椒番茄口水雞、(右下)重慶小牛,都來自國賓中餐廳。左下為燒椒番茄醬,右上則為酸豇豆。

川菜號稱「七滋八味」,七滋是「酸甜麻辣苦香鹹」,八味則是「魚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乾燒,乾炒」。酸味是川菜中頭角崢嶸的前段班,由此可見。

在國賓飯店危老改建後,之前一位難求的川菜廳與粵菜廳合併為「國賓中餐廳」,在遼寧街新址重起爐灶。服務了31年的川菜主廚徐鳳欽,先端上了兩道跟「火」有關的酸味川菜:「燒椒番茄口水雞」靠「燒烤」,「重慶小牛」需「燉煮」,在主調的個性酸味後,以微微刺激的辣味收攏。

「燒椒」我們不算陌生,要把辣椒在火上乾炒或烤,直到表皮起泡爆開帶焦,稱為「虎皮」,然後切碎拌上汁料,焦煳香氣是特色,稱作「煳辣」味,常見於川菜各色冷菜,燒椒皮蛋、燒椒茄子均屬之,泛著紅油的大菜上桌前,這些小碗小碟或酸辣或爽脆,已先下了一碗飯。

「燒椒番茄口水雞」以青紅辣椒和全年皆美、酸度集中的牛番茄,一同在鐵架上以明火烤「煳」,然後撕去焦皮留下燻香,細細切丁調味(秘訣是用美極);在湯中蒸燉的文昌雞腿肉入口毫無纖維感,連皮整齊切成長方塊,黃皮雞肉在豔紅的椒茄醬中泛著油光,嚼兩嚼,先是甜味漾出,而後溫軟酸氣導入,烤過的番茄與辣椒有種黏糊糊的酸香,第二口後麻辣才從舌邊泛起,但仍不掩因酸味爆發的唾液,真是個美好的開始。

「重慶小牛」靈感則來自重慶小麵。作為市井民生,小麵講究「寬湯窄麵」,重味多過重量,盛載十多款廉宜調料,麻辣後勁也不容小覷。

徐主廚在四川習得道地的小麵秘方,把鹼水麵換成透明彈牙的葛粉,噴香帶渣的辣油打碎鋪出一片美麗艷紅,只有0.1公分的美國無骨牛小排薄片速速川燙柔嫩爽滑,這道菜頓時「升級」。至於那明亮的甘酸則來自雞湯中用力燉出酸香的酸豇豆,發酵酸氣中帶著果香,為小牛引入討喜靈魂,吃時雖一頭細汗,但絲毫不膩,叫人欲罷不能。

吃罷,我忍不住把這小牛的湯汁包妥,還刻意留下了一些酸豇豆,想著明天要再滾它一滾,然後拌上冷奴,美美的又是一餐。

水系酸:滷汁養成
黃燈籠酸湯魚,來自國賓中餐廳;上排由左至右分別為泡椒、黃燈籠辣椒醬以及自製泡薑。

川菜中,成都川菜細緻經典,自貢菜講求奢華排場,重慶川菜則粗獷江湖,但勝在翻新速度快,我們熟悉的平民川菜,如麻辣鍋、水煮、辣子、乾鍋,毛血旺均屬之,又因為與貴州接壤,因此與貴州菜共享了酸辣特色。說到貴州菜的酸味與辣味,徐主廚認為都較川菜更具特色,例如這道以泡椒、泡薑與黃燈籠辣椒醬狠狠煲出來的「黃燈籠酸湯魚」。

我曾收過一整罈酸香滿溢的四川泡菜,裡面爽脆的白菜與紅白蘿蔔自然吸引,不過最令人難忘的是同樣吸飽花椒香氣、酸味直衝腦門的泡椒與泡薑,切碎撒上雪白的蒸魚,再淋上酸中帶甘香的滷水,都不知多鮮美。

酸湯魚是典型川黔菜式,酸辣得勢均力敵,一方面能壓制河魚土臭;來的濃重卻不能殲滅魚鮮,傳統用紅燈籠椒以海碗上桌,紅的辣椒青的香菜與黑白帶皮魚片相互輝映,先挑動視覺,然後酸氣直衝鼻腔腦門咽喉,令人食指大動。

為了這一碗黃澄澄的酸湯魚,主廚以鹽、礦泉水、花椒粒與高粱酒自製滷水泡製酸氣十足的酸薑,又特別特製泡椒與海南島特產的「黃燈籠辣椒醬」,搭配爆香的三香(蔥薑蒜)與南瓜泥,搭配爽脆菌菇與角瓜,浸煮出滋味細緻卻帶有憨厚甜味的豔麗黃湯,再選用產自馬爾地夫海域、肉質細嫩類似七星斑的野生紅條取代傳統河魚,火一滾下魚片,酸湯「見縫就鑽」,一一走進紅條肉每寸纖維深處,入喉的回甘令人折服!

木系酸:沈穩堅毅
炸魚酥配青芒果醬,來自Zaap Taipei。

準備這個題目時,我一度陷入迷思:「酸味在料理中可以獨自存在嗎?」

似乎無解。畢竟料理世界極少獨估一味酸,川菜的酸有辣味相隨、美乃滋要油蛋解「寡」,作為味覺世界的配角,酸有當上主角的可能性嗎?

於是想到泰國菜。

泰菜講求均衡,調味卻又十分個人主義,麵攤桌上的調味四大天王(魚露、砂糖、賴椒粉、生辣椒醋)是終極實踐,酸甜鹹辣自己決定,與主廚責任共享。

位於吳興街的Zaap Taipei,在台北哈泰族中地位不可撼動,謝絕調整辣度態度令人激賞,主廚簡士捷泰菜資歷完整,對於酸味泰菜,這道「炸魚酥配青芒果醬」,青芒果絲及醬汁愛吃多少下多少,自己味覺自己顧,我的酸就是我的酸。

青芒果與炸河魚的搭配在泰國菜中很常見,標準配備是炸到乾脆香酥的整隻土虱,大塊文章般淋上海量青芒果(或青木瓜)醬汁,草莽好吃無法擋。

阿捷主廚採用更升級的做法,將肉質細嫩的鱸魚蒸透取肉,再以純手工搗細拉出魚肉黏性,除了下油以外,不做調味不裹粉直接下180度油鍋,魚肉入鍋會散成網狀,此時要即刻關火將魚肉網收攏成片,一片片得來不易。

再來說說伴碟,青紅色的朝天椒丁、烤過的花生、在歸綏街專門店買的濕甜紅蔥頭,醬汁裡還有魚露椰糖香菜青檸汁,最重要的青芒果絲,Zaap Taipei選用的是本地產、深綠色皮的土芒果,一絲絲翠綠酸香,與魚酥一同上桌。

怕碎,小心翼翼夾起一片魚酥,青芒果的酸香帶著木質地的澀味,令人聯想起乾香茅,與魚酥的豐沛油香一豐一儉,絕配。

若說青芒果是幫魚酥去膩的點綴,我倒覺得,是魚酥化解了青芒果的酸澀,帶出它獨特木質感的酸香,堅毅與沈穩。

土系酸:溫柔敦厚
(左上)瑪莎曼牛頰咖哩、(中)酸咖哩,均來自Zaap Taipei。 左下為搭配酸咖哩的臭菜煎蛋,右為烹調用的羅望子塊。

台灣人對羅望子陌生,但它的蹤跡從東非一路漫到中南美,南洋叫它亞參(Asam),用來煮魚炒麵;印度人用它做醬配Samosa;洋人愛吃的伍斯特汁(Worcestershire Sauce)也有它。它的果實其貌不揚,貌似半個棕色的波提甜甜圈;烹調用的版本多是一塊壓成肥皂狀、口黑面黑的長方體膏狀物,使用時要加水揉捏,充滿暴戾感與儀式感。它的酸味不似果酸明亮刺眼,隱藏在一層沙啞之後,隱約帶點巫蠱的神秘感,Earthy是對它的溫柔敦厚最好的形容詞。作為泰菜重要的酸味源,各種不需清澈透明的酸湯大抵都有它。阿捷主廚這次一口氣端上兩款台灣少見的酸味咖哩,靠的就是它的的「接地氣」。

Zaap Taipei的「瑪莎曼牛頰咖哩」需要三天工期:第一天用椰漿與水燉牛頰,第二天要細細翻炒乾濕香料,光是乾香料就講究地用了小茴香籽、芫荽籽、丁香、肉豆蔻、肉豆蔻皮、綠豆蔻、肉桂及八角等八種!羅望子塊泡溫水過夜更好揉搓,第三天先將乾濕香料炒成咖哩糊,再與牛肉、馬鈴薯、椰漿跟高湯燉煮成咖哩,牛頰與馬鈴薯早已有形無體軟爛入味,咖哩收尾帶解膩酸香,差點連舌頭都吞掉。

「酸咖哩」則是一碗繽紛多彩,羅望子的酸是主調,椰糖甲差紅蔥頭紅辣椒乾豐富它的肉體,煮好磨碎的吳郭魚增添香氣口感,配菜是青木瓜、長豆,紅蘿蔔與高麗菜,主菜是臭菜煎蛋捲與蝦仁。

臭菜是泰國人的國民蔬菜,台灣極少見,聞起來有點陰沉,生吃前味像韭菜花,尾韻是帶點苦的精油感,它的本名性感仿如春藥:「羽葉金合歡」,台灣產季從三月到九月,秋冬得仰賴進口,一小把五六株成本就要60元,異國情調所費不貲。但,臭菜煎成焦香蛋捲特別好吃,吸飽酸咖哩入口,一咬一泡咖喱汁,酸香在口中化開,幾乎搶過蝦仁風采。酸咖哩在台灣極少見,如果有幸遇上它,請千萬別放過它,拜託。

金系酸:明亮芬芳
火山排骨,來自Zaap Taipei。

學泰文的時候,老師說泰國菜裡的酸,第一好用檸檬,第二好才是羅望子,可見檸檬地位崇高,名列世界三大名湯的冬蔭功靠它、燒烤海鮮與Pad Thai炒河也少不了最後那一「擠」,泰國青檸個頭小卻汁多,酸爽中帶著一股個性鮮明的金屬感,鏗鏘有力,像吞了亮晃晃的水銀一樣。

我面前這碗火山排骨也自帶鎂光燈,從發源地曼谷火車夜市一路到台北,上菜時刻堆疊如小山的排骨必定引起全桌驚呼拍照,Zaap通常安排在餐期中段上桌,前半場半飽戰力漸緩?不要緊,火山排骨又酸又辣,保證打開你下半場食慾,不是多添碗飯,就是再來杯冰甜奶茶。

泰北菜原本就有這酸辣排骨湯,誇張堆疊成塔狀的排骨除了Instagram-Ready,「拆塔」也成為餐桌餘慶,經常造訪曼谷的阿捷主廚靠味覺重現這道爆紅湯菜,做法不算複雜卻後勁非凡拳拳到肉:豬龍骨與肋骨飛水,原湯先熬煮3至4小時至筋膜都軟爛,上桌前將排骨組成疊疊樂,然後原湯加入綠色的朝天椒、魚露,刺芹(Culantro,也稱為刺芫荽,或很可愛的「美國香菜」),再擠進1顆半的無籽檸檬汁,滾後即刻淋上排骨,灰棕色的排骨山上綴著綠色的朝天椒與刺芹,好一副餐桌風景!

這道菜用手拿著吃最棒!龍骨適合細細吸吮撕剝骨間嫩肉,以勞力活換取自然美味,如果你像我一樣是等不及的急驚風,肋骨拿起來啃就有大塊軟肉,檸檬酸味包管你五官全部瞇在一起,美食當前形象一點都不重要!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