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陸寬/台北形塑了現在的我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圖片/貓下去敦北俱樂部IG

你的出身背景?

我爸出身台南,後來因為在高雄港務局服務,一家人定居高雄,但每周末都回台南探視住在那的多數親戚,所以從小高雄、台南兩邊跑。

小時候對台北的印象?

小時候對台北的印象大多侷限在親戚住處周遭。小時候的台北比較等於大姑姑家所在的永和。小姑姑住敦化南路、信義路口,如果去住小姑家,我就會在那個所謂的天龍國大本營走跳,一定要去吃儂特利。

我自己上台北,一定會去混南陽街的漢堡王,當時覺得漢堡王是美國文化代表,還會故意拿走它的紙袋,因為高雄沒有。第一次去塔城街吃牛肉麵,簡直嚇傻了,那種加麵、加湯、加肉免錢的形式,即便口袋最後只有100塊不到,也可以吃成這個樣子。

以前都是坐夜車上台北,因為最省錢;統聯在承德路下車,第一站一定是去MOMA,花50塊看看展覽,順便上廁所,所以MOMA是我那一區印象非常深刻的台北落腳處。MOMA旁邊那間四海豆漿,是我在台北吃了20年的早餐店。

哪時候決定上台北發展?

2000年時因為玩團開始常上台北,那時候沒什麼錢,東區混不起,大多在師大、古亭、公館活動,或是出沒某些音樂場景。

台北從很多方面對我這種真正從南部上來的人而言,其實蠻嚴苛的,比如房子又矮又小,天氣跟南部比真的令人難以忍受。大概在2004、05年,我從hardcore換到另一個比較文青風格的團,也開始寫寫東西、做設計,開始從生活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台北,一直想去雜誌社如PPAPER或廣告/公關公司上班,或是餐飲工作。無論喜歡的公司或對未來的想像,我都知道一定得到台北,留在高雄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所以退伍後第五天,我就上台北工作了。

我這一代人幾乎上台北的理由都一樣,因為沒得選,你只能去那邊。

在台北的第一份工作?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誠品的餐飲部,那時候在信義區的6樓,服務老闆與老闆的朋友們,那邊算是半招待所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那邊服務過安藤忠雄,那半年有很多人生難得的經歷。記得裡面掛了一些看起來不太好看又很奇怪的素描,有次為PPAPER寫外稿,發了攝影來店裡,他拍著拍著中間空檔跟我說,「阿寬,你每天工作都被這些常玉的素描圍繞著耶!」我才去google誰是常玉,嚇歪了。

當時初來乍到,有什麼事是你很不喜歡的,又有什麼是你很喜歡的?

住台北最賭爛的就是你永遠找不到停車位,連機車也是,早上上班永遠塞在路上,偶爾還違規被拍照。上台北的前兩年多我住在中永和交界處,那是全台北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馬路擠到根本沒辦法跑步。每天上班都混師大咖啡廳,下班回家住在頂樓加蓋,那就是來我來台北早期的生活寫照。

在那個很破爛,很舊的房子裡,搭出一個廚房,在那我們煮出了後來貓下去的所有菜色;也到costco買便宜的酒,煮飯給大家吃,藉由煮飯療癒大家的空虛寂寞,這是當時在台北很重的生活模式,這個就是快樂的部分。當然外在很多限制,包括每個月領的薪水,很大一部分就耗在這裡,一出門就感覺擁擠,但只能適應;早期在台北也很容易迷路,那是還沒有導航的年代。

上來台北後最爽的事,就是我被叫去PPAPER聊聊正職,好像終於升上大聯盟的感覺。我還記得第一天穿了看起來很蠢的襯衫,打扮得很拘謹,全身都在發抖,後來發現準備的正式履歷表超沒創意。但它代表了我上台北的目的,真的有履行,完成了某件事情。

曾經有過受不了了,想要離開台北的念頭過嗎?

如果硬要講,應該是最近才有這個念頭,但好像從來沒有真的覺得可以這樣一走了之。

你企圖以「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創造並定義出所謂的台北味道,覺得自己已經成功了嗎? 

我不敢說做對了什麼,這個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應該是說我們明確知道光要強調「台北」就很不容易,而貓下去是在台北生長出來、一個變形的餐廳,它反應出我這個人的出身背景、我的樣子,我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可以稱作新的台北家常味道。家常代表創意,同一道菜,每家口味多少都有差異,貓下去在這十幾年來作出不同的台北風格以及台北的氣味,順著這個框架梳理下來,才討論什麼食物是大家愛吃的,或是我們單純想要來諷刺某些事物,想要玩弄的那條線,挑戰很多菜可不可以這樣做?涼麵可以賣到這麼貴嗎?後來發現不但可以,還很好吃。

我是南部人,那個年代還有分本省外省人,我想把那些框架都拆掉,如果只是一直強調你很台北,反而很難中。像我們的涼麵被很多名人票選和名店名菜放在一起,我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換個角度想,台北那幾間很有名的涼麵小吃,其實大家真的沒有這麼常吃。我想強調的是餐廳的被使用率,而不是做了某一道超級名菜、搞了什麼噱頭,如何能夠服務從小朋友到老人三代同堂,這些都是貓下去這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相比其他國際都市,台北有什麼好跟不好的特質?

台北的好就是很安全,倒在路上會有人扶你起來,比較不會遇到有人把你身上的東西洗光。但台北還是有台灣人擺脫不掉的本質:有點鄉愿,然後崇洋媚外,毫不掩飾,但這反倒有些可愛。

從一個外地移居台北的人來看,這裡真心反應了各種社會文化拉扯下的老態龍鍾,包含了政治因素、民心思變、大家凡事向錢看,包含了都更甚至現在的疫情;台北反映出這裡是全台灣最難進步的城市,全台灣最沒變化、最唯利是圖的城市。這裡已經20年沒有變過,那些我們覺得很不好的東西,台北都體現出來了。

你眼中的台北人有什麼樣的特色和性格?

真正的台北人比較能直接接觸很多資源,邏輯、思維和組織力也比較好,不然很難生存,所以我們常覺得台北人有種天生的優越感,他們自認比較聰明。

以往大家口中的天龍人/天龍國特質是不是在慢慢退去?

這現象持續一段時間了,大家終於理解,台北的優越終極本質也不過就是守著一棟房子或一筆錢,但現在大家已經不吃這套了,寧願更自在一點,而不是被綁死在這裡。

以前大家嚮往住東區的氣氛,但現在大家會說,哇,你家外面有花園喔!那份優越感被年代跟社會文化逐漸稀釋掉,甚至「天龍」這個字眼也不流行了。現在台北人講天龍人,大概是指天母人吧?因為那邊的生活機能真的是自成一格,你不太會聽到有人說我東區人然後很驕傲,但可能還是聽過「我住天母」的那種高姿態。

你上台北打拼至今剛好15年,覺得自己的個性或是行事風格因此被調整或改變,甚至同化了?

跟15年前的我相比,最直接的結論是,台北形塑了現在的我。我曾跟朋友聊過,如果還留在高雄,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大概會是一個講話很自爽,有嚴重高雄腔的人。其實從玩樂團到去雜誌社工作,慢慢知道為什麼自己寫作的語言邏輯不好,在那個充滿很多創意與聰明人的環境裡,我跟人的互動形式有了跳躍式的變化;開貓下去更是強迫自己面對所有不認識的陌生人,到現在我接受訪問可以不用整理好書面回答再聊,如果我沒上台北的話,這些事都不會發生。台北形塑了我後來的思考邏輯脈絡,能宏觀的看南北差異,還有面對人生的方法。

如何形容現在的台北? 

台北其實已經十幾年沒有大變化。這裡還是充斥著很大的資訊量,但當你往內看卻是一個很封閉的環境。像現在很多同溫層都在瘋露營,或是去爬山,但幾年前大家一下班就是去什麼餐酒館。但你真的回頭看,這些風潮其實在20年前的文化人就經歷過一次,現在只是循環回來。

從生活成本面看,台北人的潛在壓抑程度蠻高的;生小孩是一件事,買房子又是另一件事,後來發現所有人生勝利,其實是承受巨大壓力的歷程。我在面試實習生的時候都會跟他們說,你要先經歷台北居住的問題,因為我自己感覺每一年過去,台北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嚴苛。

覺得自己是個台北人了嗎?

我已經說我是台北人蠻久了,但我會補述,我是台北人,也是高雄人跟台南人。定義上我戶籍在台北,也生活在台北,就算回高雄或台南也待不久,每次待久了就提醒自己為什麼會離開這邊?因為沒事情做。但可能因為疫情,或相對應我遇到的人事物,最近我會疲乏到開始思考,或許該離開台北做些什麼。

完成了所謂的台北夢嗎?

以前20多歲到台北的所有想像算是都碰過一輪,很膚淺的角度看還沒完成的,應該就是貓下去還沒成功吧,還沒能讓大家賺大錢。另一件事是從小就想出書,但到現在還沒完成;可能三十多歲的時候出這本書,還會有某種可看性,但現在40多歲了,裡面的內容還有張力嗎?我如果是編輯,我會去想,阿寬到底還能寫什麼東西?會講什麼大家不知道的事?但這是一件我想要在台北履行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tyle master第71期】

購買方式:實體通路誠品、金石堂、網路博客來皆可購買。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