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稍慢創辦人林芝宇、賴瑋婷/每一種草都有價值與用途,不被理解的才叫雜草。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文/陳治平 攝影/m45.kao

從視覺設計和當代藝術的圈子逃脫,雜草稍慢的創辦人林芝宇和夥伴賴瑋婷環繞著台灣各地採集雜草,以古老形式曝曬、調配、熬煮成茶。再為每一個地方煮出屬於自己的雜草茶之後,她們接著舉辦社區的雜草採集工作坊,以及在城市裡復育雜草的計畫,將雜草採集轉化為富含當代性的藝術行動。

人生轉換跑道的例子很多,但如何轉?轉去哪?很多人找不到方向,但「雜草稍慢」的創辦人林芝宇從雜草中領悟到自身的價值,進而一頭栽進雜草的世界裡,找到了一條不在規劃中的道路。

原本在一家頗具規模的上市公司做視覺設計,看似光鮮亮麗又穩定,但林芝宇隱隱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中錯過了些什麼。那個每天面對著電腦、沒有對外窗、偶爾因提早下班看見夕陽而雀躍的辦公室生活,讓她覺得很不真實。「我像是困在人為建構的框架中,想脫逃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林芝宇終究還是毅然決定離開這樣的環境,並花3~4個月在台東的手工皂工廠打工,這種遠離塵囂、親近大自然的生活讓她開心不已,都市生活儼然已回不去了;之後,她又和朋友騎單車環島,以務農換宿,在各地的農家幫忙除草。某次,到了宜蘭幫忙清除難纏的土香草,鄰家阿伯卻說這是種很好的藥材。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每一種草都有其用途和價值,只是還沒被發現。不被理解的才叫雜草。」

生活的行動藝術

林芝宇把這句話投射在自己身上,產生了共鳴。還有一次,她到朋友的田裡幫忙,除了種植的作物外,田裡長出來的其他植物全都要除之而後快,林芝宇把這些不要的草煮成一鍋茶,不稱為青草茶,而叫「雜草茶」。之所以要和青草茶劃清界線的緣故,還有林芝宇對土地的憐惜。早期她到深山去學習做青草茶,看到土地噴灑了除草劑和農藥,她難過又憤怒。「土地不應該被這樣對待,因此啟發我想利用被丟棄的草,煮一鍋屬於土地的茶。」

「煮一鍋屬於土地的茶」是契機,但她背後卻有更大的使命:一開始設立粉絲頁是為了紀錄學習採草與做茶的過程,但到了上山才發現原料和配方都無法固定,成不了商業模式,於是,她轉為做行動藝術,藉此凸顯土地被過度荼毒的議題。因先前的環島經歷,她認識了很多小農,到全台各地一一收集雜草,並煮出符合當地風味的雜草茶,同時進行書法和繪畫創作,儼然是一場又一場的「生活藝術行動」。

「沒有兩個地方會長出相同的草,雜草除了可紀錄當地的風土民情,還能觀察四季的變化、草象消長,並觀察土地是否遭受擾動或破壞。」在台灣,青草屬於民俗的範疇,沒有系統性的正規教育,林芝宇透過多方的請教、諮詢,除了和老師傅走入大自然學習實務經驗之外,社會大學和青草公會也都提供課程。「這並不是一門高門檻的學問,只要避開有毒植物,避開不適合的體質,其他溫和的植物皆可自由搭配。」這壺雜草茶很生活、很在地,非關療效,同時把焦點放回對土地的關注上。

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土地

對林芝宇來說,對土地的關注其實最終會回饋到人類身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養生經,但「身體健康要從土地拿取,種植方式或土地的狀態不好,種出來的食物也不會健康。」但要讓土地健康的唯一方法,就是「長雜草」,她說:「雜草是先驅性植物,它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體和微生物。」也就是說,作為指標的雜草若長得好,表示這塊地很健康。

2019年開始,她開啟了「當代採集」計畫:從採集到品茗,每個人靠嗅聞、觀察、採草、煮茶,親身感受貼近風土的療癒過程。透過採集,林芝宇還有一個達成生態平衡的目的:壓抑外來的強勢物種,讓原生植物有更多生存的空間。「對農業造成威脅的大花咸豐草是外來物種,也是泡雜草茶很好的材料。」

她曾受邀到太平國小進行一個雜草工作坊的社區計畫,這塊土地經過填土,已非原本的面貌,她先以有機土和落葉覆蓋,模擬大自然增加有機質和微生物的方式修復,接著透過採集強勢的外來物種,且將原生種放在容易接觸日光的地方,以人為介入的手段為弱勢原生種爭取更多的空間,取得生態平衡。「用大型機具翻土會把所有植物都翻掉,並釋放出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氣體,存活下來的依舊是強勢物種。」另一個成功案例是她們在空總的復育計畫,當土壤健康了之後,在市中心竟也能見到黃花覓菜生長,昆蟲與蝴蝶紛至的景象。

煮一壺雜草茶的「當代採集」計畫在家家戶戶都有小園地的中南部或許可行,但回到台北卻沒想像中簡單,不過,她們透過社區營造與城市植物導覽,讓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不需捨近求遠,即可認識就在身邊卻經常被忽視的植物,間接認識自己的土地,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因為「植物會透露很多訊息。」

家族老屋成了新基地

這一切深深影響了林芝宇與之前從事當代藝術的夥伴賴瑋婷的日常生活,取名「雜草稍慢」便是林芝宇希望保有自我步調的期許,永續的觀念滲透入日常的方方面面,例如廢水、茶渣回收;就個人精神層面而言,她們學習放鬆、放下控制慾,舒緩了焦慮與強迫症。2019年之前,她們一直過著逐草而居的生活,進駐空總、駁二特區和蟾蜍山,進行短期的社區營造,專案結束後,什麼也沒留下。於是,賴瑋婷讓家中日治時期即建造、長期閒置的舊倉庫重見光明,變成「雜草稍慢」的基地――雜草町。老屋舊有的綠色洗石子牆面與地板都被保留下來,毛玻璃、舊門窗也還保有舊時光的姿態。在這裡,她們從事裝置與藝術創作,透過奉茶這種很親民的方式,把理念傳達且擴大下去。

接下來,「雜草稍慢」還要延伸創辦時所秉持的「每一種草都有其用途和價值,只是還沒被發現」這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初衷,以雜草町為據點,與盲人咖啡師合作。賴瑋婷說:「他們是城市的邊緣人,有點像城市中的雜草,不被注意但有其價值,盲人不是只能做按摩。」雜草町作為一個空間,漸漸從環境、生態和雜草再擴大,而「雜草稍慢」則持續行動藝術與環境教育的推廣。

若不是疫情的關係,林芝宇與賴瑋婷或許早已將足跡踏遍了全世界。疫情前,她們曾到日本沖繩、美國、祕魯和德國柏林進行採集,但走過這麼多地方,她們卻最愛雜草採集原點的恆春,或許是找到最原始的初衷與熱情,以及永遠明媚的夏季海島風光,每次回到恆春,她們總是非常喜悅,彷彿回到家鄉。

這一路上,面對著家人的疑惑、外界懷疑的眼光、土地的生命力一直在消逝,以及眾多利益糾葛……林芝宇和賴瑋婷始終保有單純、樂觀與熱情,靠著滿滿的行動力以及眾人的協力,繼續採草,推廣她們認為對土地最好的方式,並持續與大眾溝通。雖然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無草可採或是品種單一的狀況所在多有,但賴瑋婷說,採草時要保持開心,才能採到開心的草,茶才會好喝,也才能感受到土地透過雜草傳遞給人的能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tyle master第70期】

購買方式:實體通路誠品、金石堂、網路博客來皆可購買。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