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的家原來長這樣!來一睹這五個經典之作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建築師如何自我介紹?從為自己(或親屬)蓋房子開始。在初出茅廬、等待伯樂之前,把對建築的理念、實驗性、未來想像放入自宅,是最直觀的「執業名片」。眾多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以降奠定近現代建築典範的大師級人物,其早年自宅作品,已成為開放參觀的公共財。這些自宅並不宏偉,卻蘊藏他們對「居住」的細節思考,或因長年居住而進行微調,是最能親近建築巨匠哲思的小品。

麻州

Gropius House by Walter Gropius

圖片/©wikimedia

現代主義建築巨匠Walter Gropius(1883~1969)自宅,1938年建成,為Gropius當年逃離納粹政局,應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之邀赴美任教,落腳美國後第一個案子。矩形單元與結構、白色立面、長條窗帶、大片玻璃體現包浩斯理念的簡淨外觀,Gropius也選用當時不常被運用,卻可提供預鑄的工業建材如玻璃磚、樓梯扶手等融入居家,透過實作,展現可量產和大眾化室內設計。各處空間也擺放當年他從歐洲攜美的眾多包浩斯家具原型,可謂朝聖現代主義萌生的必訪之地。

赫爾辛基

The Alvar Aalto House

圖片/©Alvar Aalto Foundation

北歐設計之父 Avlar Aalto(1898~1976)自宅The Alvar Aalto House建於1935~1936年,與第一任妻子Aino Aalto共同操刀。此處是住宅也是兩人的工作室,特色是大量選用木材、磚造、植物,在空間格局規劃和引入光線等手法,能見到Aalto執業之初對「理想空間」的實驗和想像,還有夫婦倆因應空間打造的家具原型、家飾、杯盤碗碟等大小物件。Aalto直至離世前都居住於此,逝後故居對外開放,是北歐迷朝聖必訪之地。

圖片/©Flickr:Ninara
美國賓州

George Nakashima Woodworker

圖片/© George Nakashima Woodworker

日裔美籍George Nakashima(中島勝寿,1905~1990),享有美國「手工藝運動之父」的美稱,是一位木工、建築師,也是家具設計師。他在賓州東北區小鎮New Hope購地,建造自宅、工作室和產製廠,除了部分空間尚有後代居住,沒有對外開放,其他如博物館、Chairs Shop、Showroom、Pole Barn原木工廠等都可供參觀,還有最具知名度的Conoid Studio,是Nakashima賦之以理想面貌的工作室,極大跨距拱形水泥造屋頂,室內無一根落柱,裡頭擺置Nakashima眾多在20世紀家具史留名的原木家具,行走其中,感受Nakashima兼容大和美學和現代設計的美麗共融。

墨西哥

Luis Barragán House and Studio

圖片/©Barragan Foundation 

第二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路易斯.巴拉岡(1902~1988),是20世紀拉丁美洲建築大師,以鍾愛鮮豔亮麗的色彩為建築點妝著稱。他在1947~1948年選址墨西哥市建造自宅,混凝土結構,格局為地下室、兩層樓房與花園,巴拉岡融合傳統美學和現代主義建築,譬如在花園、水景、噴泉的景觀設計,便有著摩洛哥、地中海、伊斯蘭文化美學的影響。自宅也能見他善用水、光線、亮麗色彩營造出空間的異質性,俯視或遠觀,如一幅抽象畫。自宅與工作室在2004年由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圖片/©UNESCO
墨爾本

Walsh Street House

圖片/©Robin Boyd Foundation

澳洲建築家Robin Boyd(1919~1971)身兼建築師、作家、社會評論家等多重身份,此處位於墨爾本的Walsh Street House自宅(也稱Boyd House II),是他最著名的住宅案例。Boyd以打造自宅反應當時現代主義潮流的影響,在此處實踐「開放式格局」的最大想像。住所門前原有一株老松,Boyd不但保留它,還為樹微調更改住宅的設計。隨基地逐步緩升的樓體結構,運用大窗帶模糊內外界線,營造窗景,以從室內遠觀室外、同時保有隱私性為要素。內裡連通式設計,打破一般居家格局的囿限,視野大開。

圖片/©Museum of History NSW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