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精神疾病的大眾書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採訪撰文/Paul Chen 攝影/quencyyen

台灣人一有小毛病,就急著跑醫院,唯獨有種疾病會讓病人躊躇不前,羞於啟齒,但一般人對此領域又充滿好奇,那就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長期被汙名化。」經營粉專「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劉仲彬臨床心理師」的心理師劉仲彬說道。他畢業於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執業年資逾十年,著有《人生障礙俱樂部》一書。「而且,台灣沒有心理諮商師。」因為法規與國考的正式職稱,台灣只有心理師,心理師又分為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前者靠近社區體系,進行心理諮商;後者靠近醫療體系,在醫院或心理治療所進行心理治療,也就是劉仲彬心理師所屬的類別。

劉仲彬耐心地解釋對外人來說略為複雜的身心科分工體系,要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師,需經過四年的心理系和三年研究所歷練,精神科醫師比較像身心科體系中的總指揮,由他們判斷病患應該服藥,還是轉介到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除了進駐於身心科診所之外,有些心理師也會成立治療所,例如劉仲彬的「善言心理治療所」。

「我從第三年開始做自費,一方面讓病人(因付費)認真看待治療,一方面是對自我的挑戰與建立自信。」他白天在醫院,利用下班後時間接案,累積了大量的案例,工作了八年之後,他開始有了想把案例與大家分享的想法。

2017年是他創立粉專的契機,當年劉仲彬參加了一場心理師年會,其中一堂課是關於在線上發展的心理師現況,每一位的粉專人數都十分可觀,但他並非被這些前輩刺激而創粉專,反而是被一位「很宅」的學姊「激勵」。「她那麼宅,追蹤人數才14人,她都可以,我為何不行?」劉仲彬邀集好友加入,果然首日就超過15人,輕鬆輾壓學姊。但成立粉專並不難,第一天達成15人追蹤的目標也沒什麼了不起,之後才是靠真本事。「成立粉專困難之處在於維持,素人很難起色,不容易被看見。」成立「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後的半年間,他以每兩、三周一篇寫好寫滿的頻率貼文,獲得30~50個按讚。「但我覺得不太對勁,懷疑值不值得這麼做下去,反正當時粉專沒有放名字,默默關掉就算了。」這時,卻出現了契機:他在過年前發表了一篇〈過年長輩問候指南〉,吸引了一千多個讚與眾多分享,包括多家媒體,當時粉專也才一千多人追蹤,這篇竟吸引了等量的讚數,過完年之後,粉絲數暴增到快一萬人,還吸引了兩家出版社來邀稿,一家是寶瓶出版社,寶瓶的朱亞君社長將他的文章全部看完,熱情邀請並給予修改建議,讓劉仲彬深受感動。多年後,他的第一本書《人生障礙俱樂部》集結了改寫後的粉專文章,由寶瓶出版。

劉仲彬靠著粉專和治療所互相拉抬,看過粉專的朋友或家人都說:「這就是你會說的話。」因此,若要說「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劉仲彬臨床心理師」有什麼人設的話,那就是劉仲彬本人,也因為他的個人風格,有案主上門來,說想找一個「不正經」的心理師,不正經是指「跳脫一般心理師的嚴肅」,劉仲彬跟他說:「你找對人了。」但把專業知識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普羅大眾,讓知識門檻降低的寫法,其實很不容易。幸好,劉仲彬有一支寫小說的筆,加上平日愛追劇、看電影、小說,並累積了案主們五花八門的案例,化成粉專內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或分析。「我從以前就很愛看電影,2016年開始寫影劇,但有共鳴的劇情或角色我才寫,更不想寫別人已經寫過的角度。例如,當我看到《模仿犯》中一個鮮明的角色出現時,覺得該談談「自戀型人格」。戲劇本身最好有一定的聲量,並非要蹭熱度,心裡真的有感才寫。」至於案主的案例,劉仲彬都先徵求過案主同意,簽下保密條款和同意書之後才動筆,並將背景模糊化,有時候甚至連當事人都認不出那是自己的故事。

除了創作,劉仲彬也做影片剪接。「我對文字和剪接都很要求,因為我要批評別人,當然也要自我批判、自我要求。交出去的東西要在心中醞釀,要雕琢,才會有成就感。」也因為粉專就是他建構自我形象的方式,因此他無法容忍平庸的文字出現。「要做就要有基本水準,要能勾住讀者。我不是天生寫手,也不具高知名度,只能靠練習、閱讀,看別人怎麼做。」因為這樣的堅持,他覺得天天更新固然很好,可以讓自己更容易被看到,但這不是他的風格。「我不靠粉專賺錢,要下一個議題不能隨便,要細水長流。」他堅持把文章寫得細膩一點。「推動我的是維持品質,而不是數字。當觸及率不友善時,我的做法是提升文章的品質。」這期間不乏有廠商找他代言、接業配,甚至有經紀公司找上門,希望他往藝人方向發展,他都一一回絕。

心理師在公開平台上闡述相關知識固然可導正視聽,但某些敏感話題,例如憂鬱症,還是容易招惹爭議,即使劉仲彬已經盡力公正、客觀,偶爾還是會有人寫下不堪的留言。「一開始會覺得很衝擊。如果我是對的,我不會改;後來從善如流,用更詳細、更中立的口吻解釋。」對於酸民挑釁,他不隨之起舞,有疑慮,就解釋。劉仲彬笑說,因為自己的貼文都很長,自然會篩掉一些沒耐心的酸民。「因為我被社會教訓過,經過時間的歷練,因此字句更加斟酌,讓人去深思、去咀嚼。」

粉專發展上軌道之後,劉仲彬近期更成立善言文創,「我希望可以在治療所辦講座,自己當對談人,透過粉專來推動,呈現出一種獨立書店的氛圍。」治療所三個字令人生畏,但如果化身文創,讓非治療的民眾可以走進來,獲得心理相關知識,就能減低精神疾病的汙名化,而從「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開始的精神疾病大眾化書寫嘗試之路,也將持續發光。

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syinsideout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