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A字屋 本生自然的光與神性 — Lighten Up Chalet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撰文:元金 圖片:Rever & Drage(攝影/Tom Auger)、Matière Première Architecture(攝影/Ian Balmorel)

人族同萬物生靈般喜愛趨近光,盼光為日常注入神性。又伴隨尊重在地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提升,即便是新造,也要造得輕盈如動物暫時棲居,像跟大地借一塊地——我們願學做這塊地的暫管人,而不是霸道的擁有者。

學習從空間裡看懂「光」,是在認識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1974)之後。

康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與柯比意、萊特齊名,卻是最難理解的一位。他的建築如其文字一般晦澀,有人美稱他是「建築哲學家」,因為康善用「光影」為空間構造偌大「神性」。路易.康畢生追求建築的靈光與詩意,他仰慕古文明建築和廢墟,年輕時行旅歐陸,看衛城、萬神殿、看遺跡,事務所牆上掛了一幅義大利藝術家Piranesi繪製於1762年的〈羅馬戰神廣場模擬圖〉,廢墟的神性與光,是驅動他操作現代建築的箴言。

康認為「形沒有形狀或維度,只是一種本質和特性。」當「形」變成建築,它變消失,塑造建築的目的是為表現光的狀態;當建築透過形與光的結合,走在其中的人,便能從光影感受到空間,以及築造者想傳達的氛圍。康的作品如沙克生物醫學中心、達卡國會大廈、圖書館,都透過直透線條和布局,營造出光的神性。他先後為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設計宗教會堂,康的信仰是光,而不是宗教本身。

Nordmarka小木屋  鑽入自然懷抱

當現代人亟欲在生活得空遠離都市煩囂,往自然寧靜懷抱裡鑽去,伴隨尊重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提升,與其新造,他們選擇不如修舊,在舊裡添新意,因而近年眾多訴求小尺度、少賓客的resort(度假屋)躍升主流,或有於林地湖區、向海處、莊稼田等向原有地主購置舊房舍如cabin或chalet等修舊換新的案例。

圖中位於挪威奧斯陸北部近郊Nordmarka的小木屋,是一個新舊依存的案例。Nordmarka是當地森林覆蓋密度最高區域,業主希望保持原來30年代小木屋,新建一座A字木屋,作家庭的假日小寓所。全案由Rever & Drage操刀,林野湖泊和日初日落風景,是此基地最原生寶貴的資產。為減少環境傷害,事務所僅用六個鑽孔鋼螺栓插入岩盤,栓住新屋基礎,意即未來拆遷也相當容易。新屋正立面開出與屋頂平行的大窗,狀似將2/3個玻璃屋嵌入木屋,兩屋連接處巧妙變成同時具備支撐斜屋頂的結構體和戶外露台,無論晴雨,居住者都能選擇戶內或戶外觀賞景色。

A-Frame經典再生

曾在1950年代於北美掀起流行的A-Frame Cabin(三角屋、A字木屋),近年也頻有翻舊換新的佳作。

孩童時期的我們畫的第一座房子,大抵都長著三角屋頂——它是造屋時最原始堅固的結構,擋日遮風又能讓雨雪隨屋型三角線條落地。美國近代最先將A字木屋的「A」做戲劇性地放大、帶起50~70年代度假屋潮流者,是奧地利裔美國籍建築師魯道夫.辛德勒(Rudolph Schindler,1887~1953)。他於1934年為客戶Gisela Bennati在加州箭頭湖畔建造一座A字度假屋。業主希望這座屋能帶有中世紀諾曼人懷舊風格,同時符合現代居住習慣。後來辛德勒大器地將「A字」三角線條直落地面,變成大銳角三角形,前後立面開出大小窗,大量引進自然光,內裡開放式格局,模糊內外交界,讓居住者能親近自然,往上的限縮空間通常用作閣樓臥房。

得利於戰後經濟復甦,美國人在城外選蓋第二座度假屋的風潮興起,辛德勒的大銳角A字屋在50至70年代掀起一陣跟風潮,抑或有人將之與印地安人「梯皮(teepee)」帳篷相比擬。有趣的是teepee字出北美印地安人蘇族分支拉科塔(Lakȟótiyapi)族語,指稱「居所」,梯皮和辛德勒取自歐系中古世紀A字屋共同特色,都是結構簡易、建造快、移動性高、善用在地建材,說到底都是本生自然的初心。

大銳角A字屋引進湖光山色

圖中位於魁北克省Eastern Townships山中密林的Chalet A,業主因愛上這座建於1950年代的A字屋,買了下來,找來Matière Première Architecture為他翻新成宜居新宅。事務所加大A字屋裡外開放性,後方立面開窄長橫條窗,前方立面開落地大窗,延伸造出一露台,擺置桌椅,讓業主能賞湖風景。地面層開放式格局設起居室、廚房、飯廳,樓上為臥室。

呼應鄰湖自然山色,材料以暖白系為主基調,例如白橡木木地板,並特意讓閣樓A字骨架裸露出來。外部建材則選用較能抵擋風吹日曬的建材如雪松雨淋板、金屬製屋頂和鋁窗。 翻新過程最大的困難是從林外走入林內小屋的陡峭路徑,共計建造超過150階蜿蜒階梯。錯落不平的羊腸小徑,建造過程僅能仰賴靈活的懸臂吊車傳遞材料,倒是變相讓建築師「只能」循環利用既有材料,因為從外地運來材料並不划算。也因為此限制,從建造到完工,對基地都沒有造成太大傷害。業主也堅持要原有樹林一棵都不能砍,不僅如此,還選了多棵原生樹種移植湖畔,把復育植樹當度假的小樂趣。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