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強 / 從《返校》到《鬼才之道》我從不做重複的事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採訪撰文/張哲鳴 攝影/Ajerry 影音/Nora、Bennie、Wang Chun Wei 場地協力/光點台北

2024 最華麗台灣電影,必然得是《鬼才之道》,全台票房賣破6千萬元,今年金馬獎獲得11項提名,最後拿下5項大獎成為當晚大贏家,從國內風光到海外,至今已入選逾15個國際影展,如同電影裡的潔西卡出國比賽,名揚四海。風光的最大靈魂人物可說是導演徐漢強,當然無庸置疑入列Monster of the Year。自今年主軸「永續生活正發生」延伸至電影產業,台灣作品如何持續走上國際,他如何解析「愈在地」是否真的能「愈國際」?

徐漢強看待「愈在地,愈國際」這思維,只認可一半,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特有文化,在國際上或有一定程度吸引力,主因是沒看過,類似一種文化奇觀,然而距離真正被接受甚至引發共鳴,仍有許多門檻,譬如那是不是全球正關注的文化地點。他坦言台灣文化對當今全球而言,似乎仍然相對弱勢,並非多數人都想理解或有興趣理解的議題。他的首部電影《返校》推出後,台灣有恐怖片及遊戲的粉絲,也有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觀眾,但之於大部分國際觀眾,他察覺《返校》只是一部歷史驚悚片而已。

反其道而行的思考
《鬼才之道》幕後花絮。圖片/牽猴子提供

在台灣得到優勢,不一定能轉化到國際,世界上太多距離我們遙遠或陌生的國家,當地的文化故事,我們不一定都有興趣關注。徐漢強認為真正能國際化的關鍵,在於故事的情感和形式能不能有普世共鳴。

關於「故事的情感」,《鬼才之道》並非傳統典型,沒有鼓勵觀眾努力向上直到成功、沒有教觀眾追求成就,甚至有點反其道而行,講的是對成就和自我價值的焦慮。老實說,徐漢強一開始連台灣觀眾能不能接受都有過疑慮。所幸事實證明,關於自身價值確實是當今文明底下的集體焦慮。徐漢強說西方國家明明對成就追求更積極主動,可是即便他們不太理解台灣的傳說,不理解台灣人跟鬼之間的關係,也對電影產生共鳴,「原來大家都在承受差不多的焦慮呢。」

電影《鬼才之道》第61屆金馬獎獲得5項大獎成為當晚大贏家。 圖片/牽猴子提供

《鬼才之道》摘下多倫多、錫切斯、布魯克林、奧斯汀等6個國際影展的「觀眾票選獎」,證明編導的精心設計跨越了文化語言障礙,應驗了「愈在地,愈國際」。片中多款鬼怪取材紅衣小女孩、黃色小飛俠、辛亥隧道,皆是台灣原汁原味傳說;再包括新聞台此一日常亂象,被當作片中轉播雙鬼對決的一大笑果。不過,徐漢強認為全片最有台灣味的,是「人跟鬼的關係」。徐漢強說在台灣「人跟鬼的距離是很近的」,西方的鬼是罕見才會不小心招惹;但台灣多數共識是能接受身邊「空間」存在靈界朋友的。當然也包括台灣人常拜神明、拜祖先、拿香、燒紙錢,「這些事我覺得就很台灣了」。

先感動自己的創作觀       

至於「故事的形式」,他舉例《無間道》梁朝偉目睹黃秋生墜樓的戲,電影調慢速度強調悲慟,「華人喜歡那種表達方式,一個生命的逝去,要花如此篇幅跟手法才能感受到重要性。」可是好萊塢版《神鬼無間》,就是「啪」掉下來,連配樂都少。面對不同市場觀眾,說故事的語言有所不同。他坦言在創作之際,「勢必只能從自己熟悉的領域下手,才有辦法把一個故事寫好。」

至於能不能國際化?那是後面的事了。不要顧此失彼,先感動自己,「先以台灣觀眾能看得最開心的方式去做。」當然,邁向國際仍有些技巧性訣竅。徐漢強舉例他們請了超級厲害的字幕翻譯,轉換語意以適合另一方觀眾的「在地化」。譬如片中一隻男鬼在選秀時,拔起自己的手丟到地上嚇人,原本台詞是:「工作人員可以幫我撿一下手嗎?」英文翻譯改成:「Can someone give me a hand?」取代直譯的雙關語也能製造笑點。

《鬼才之道》幕後花絮。圖片/牽猴子提供

2019年,徐漢強改編自電玩的《返校》,將台灣歷史傷痕以恐怖靈異形式展現,創新的手法在當時蔚為話題,也一舉贏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今年,《鬼才之道》又有新花招,翻轉了陰間陽間的敘事世界觀,徐漢強也因此再度被提名金馬獎最佳導演。他的新鮮嘗試不只如此,早在2017年便接觸了當時尚未獲太多關注的VR,拍攝短片《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又或者在戲劇《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這類婚姻愛情套路裡,創造出奇幻新穎的《聖筊》。對於創新及挑戰,他解釋自己倒不是特別想跟別人不一樣,而是「如果一直重複做同一個類型,或用同一方式說故事,我就容易無聊,會想逃走。」

《鬼才之道》登西班牙錫切斯奇幻影展,拿下「錫切斯精選觀眾票選獎」及「亞洲焦點觀眾票選獎」。圖片/牽猴子提供

《鬼才之道》上映時,徐漢強曾說這可能是他的最後一部長片,時過三個月的沉澱與療癒,他說依然不會趕著做什麼,「我沒有覺得這輩子我一定要不斷拍東西讓別人看見。以前我覺得在台灣當創作者,就要一部接一部往下走,大家都很害怕如果太久沒拍,可能以後大家會忘記你是誰,可能比較難拿到資源再拍。後來我覺得追求這樣的人生有點累,尤其在做完《鬼才》之後,說了這樣的故事。」「關於未來創作,我現在會用一個比較隨緣的方式看待,電影也好、影集也好,或任何其它形式的創作。今天真的有我覺得很有興趣,非做不可的,那麼到時候再說。至少現階段,我沒有打算馬上投入任何製作。」

理解並且相信自己的重要性

在年月不長的電影履歷中,徐漢強因其精準且精彩的表現,躋身為一個備受矚目的成功榜樣。成功人士往往被請教告訴年輕後輩該如何朝目標前進,不過,徐漢強的路線顯然不太一樣,不如問他如何察覺自己不適合的工作,進而抉擇?「年輕時一定會想,不管怎樣先被看見了再說。譬如我們剛入行,聽過太多次『你先拍這個,之後就有更大的創作自由。』

「這類的話。在台灣,通常第一部是鬼片、愛情、懸疑犯罪這三種,我剛入行就被要求先拍一部鬼片,只是後來案子一直沒成。」對比被看見,他建議理解自己比較重要,「我愈來愈覺得,你真的只能做你相信的事,如果你的作品有任何一絲對自己的喜好、品味或價值觀的不誠實,都會反映在作品上,觀眾會知道的,他必定會感覺到有什麼假假的,不管你花多少錢,再華麗都沒用,就算獲得成功,你也不會真的開心,等於你一開始就在背叛自己。」

導演徐漢強出席《鬼才之道》多倫多影展首映。圖片/牽猴子提供

「要對自己誠實並不容易,我們有時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對自己說謊。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被很多複雜的教育,養成了一些奇怪的價值觀,就是你要功成名就,你要被看見,隱藏自己的某部分也沒關係。久而久之對自我價值的傷害是很巨大的,所以我會覺得,尋求所謂功成名就之前,一定要先花一段時間挖掘自己,相信的價值觀是什麼,然後守住那個價值觀,才有可能把作品做好。」

面對工作或人生可能會有的中年焦慮,徐漢強的一大忠告是:「我在練習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先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我到底想不想做這件事?當然會有很多情況,你非得去做你不想做的事,但至少你要能察覺,你內心想不想做,這很重要。我覺得慢慢把這件事抓回來才有辦法活下去。」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