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昇/從幫人扮裝到幫神扮裝 一針一線之間延續台灣精神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採訪撰文/Nora 攝影/Ajerry 影音/Bennie Chung 、Wang Chun Wei

變裝藝術家妮妃雅今年奪下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冠軍,比賽中她身著的服裝冠盔造型,精細地手工刺繡臺灣特有種生物「藍腹鷴」、「五色鳥」與「台灣石虎」,並結合廟會、民間信仰和戲曲等元素,讓台灣生態與在地文化一躍而為世界焦點,而其中的一大造夢推手,正是「塑神師」李育昇。

李育昇位於大稻埕的工作室,恰好鄰近香火鼎盛的台北霞海城隍廟。採訪團隊一行人爬上樓,打開門後,映入眼簾的是兩尊莊嚴威武的千里眼、順風耳,再往裡面看是俗稱「七爺八爺」的范謝將軍,四尊神將在傳統造型的神韻中又帶著前衛和現代元素,這正是李育昇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從劇場服裝設計師到為神明設計服裝配件的「塑神師」,李育昇的作品是當代社會與傳統民間信仰的總和,他以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延續香火,而這個香火背後的精神,正是他一直熱愛的台灣文化。

劇場發跡闖出一片天

今年是李育昇踏入劇場服裝設計界20年,並非本科出身的他,入行不久便以驚人的天賦展現設計才能,2008年以《劉三妹》獲得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2017年以《狂起》獲頒國際劇評人協會的最佳藝術指導個人獎,自此在劇場界闖蕩出名號。

李育昇談起踏入劇場服裝設計的契機,洋裁家庭的背景造就他對服裝的敏銳度,回憶起小時候看父母打版、縫紉服裝的日常,當時父母都忙碌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他,他便自己拿起剪刀和報紙做紙雕,無師自通卻做起來有模有樣;直到接觸劇場,才開始跟著媽媽一招一式地學做服裝。他說劇場服裝與時裝的概念完全不同,但又有一點相同性,「我媽媽是做女裝高級訂製服,跟劇場服裝其實很相像,都是為了單一角色去做設計,只是服裝發表的平台不同。」

照片/李育昇提供

2017 年是李育昇創作生涯的轉捩點,他從原本的劇場服裝設計跨入傳統民間信仰領域,開始為神明做形象造型物件,多了「塑神師」的身份。「我現在都會跟別人說,2017 年前我幫人扮裝,2017 年後我幫神明扮裝。」為何有這樣的起心動念,他語氣淡然地說這一切都是緣分,小時候他會拿著彩色筆,爬到神明桌上為神明畫像,成為他幼稚園第一張手繪作品,而緣份冥冥之中就此種下。身為少數傳統戲曲領域的年輕劇場服裝設計師,劇場的服裝元素與神明的扮裝其實充滿著相通性,這便為後來的塑神之路開出了花。

與神明結緣開啟塑神人生

2018 年桃園傳統慶典「大溪大禧」是牽起李育昇投入台灣民間信仰的契機,他從傳統元素延伸,帶入台灣原生特有種的概念,並以現代化的角度設計出輕量化、穿戴方便的將軍神將盔,這也是現在電氣神將的雛形。

照片/李育昇FB

而為神明扮裝有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認為還是要以「傳統」作為基礎,再用新的題材賦予傳統全新的面向,現在大家認知的民間信仰,其實就是神話故事,故事一定有個緣由,必須要藉著這個緣由說服信眾,不能只是天馬行空地改變傳統,「神明各有不同的原始形象,這就絕對不能偏離。」「像是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祂的神像為右腿盤起、左腿下垂之姿,設計時就要保留這個辨識度,不然沒辦法達到神明與信眾之間的信仰連結。」

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照片/府城承意堂提供,攝影/陳柏榕。

劇場服裝是表演的載體,需要具備說故事的能力,而從劇場服裝到為神明設計服冠,其中承載的文化更廣更深,李育昇因此開始大量的文化田野調查。除了從神明的歷史根基作為本,李育昇也就每個區域的當地特有種動植物發想延伸。例如今年桃園龍潭龍元宮建廟200周年,他為神農大帝設計一對駕前「採藥煉丹」小仙童,神將冠服上融合堆疊著龍潭特有種的水生植物龍潭荇菜、桃園石龍尾和台灣萍蓬草等圖樣;冠盔上的「臺」字紋,不僅展現他對台灣在地性的重視,也是為這塊土地留下的浪漫。

照片/李育昇提供

他滿懷笑意著說:「『臺』把字拆解,上面是「吉」,下面是一個「至」,是吉祥而至之地之意,而這就是我希望的台灣。」而另一個原因是繁體字本身就很「怪物」,台灣應該是華人地區碩果僅存使用的地方。這樣結合傳統與前瞻視野的設計,最終也獲得廟方的認同,兩座仙童也已開光,正式入廟服侍神農大帝。

照片/李育昇FB
當代議題翻轉傳統文化

對李育昇而言,融合現代意象的神將,不僅是創意的展現,更隱含了他對現下社會議題和當代文化的省思與態度,例如結合機器人裝甲概念的電氣神將,便是藉由威風凜凜的形象,拋出社會議題引起關注並留給大眾反思――電氣千里眼、順風耳守護人民視聽的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電氣范、謝將軍則守護台灣歷史的轉型正義,以及多元性別平權的意涵。

照片/李育昇FB

李育昇也大方分享正在著手的新創作,「一般我們認識的土地公是老員外的形象,穿著文袍,手上拿著拐杖和元寶,但你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土地公是披盔帶甲的。」沒有錯,這次電氣神將的新系列,就是「電氣土地公」。「我這個創作反思的社會議題是民防,我們一般最常見到的神明就是土地公,祂是最基層的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我想要去點醒大家全民國防的重要,電氣土地公,也就是民防土地公。」

想讓人一看就很台灣

李育昇認為廟宇就像是一座高維度的國家美術館,有平面的繪畫、立體的雕塑,因為信仰帶來心靈撫慰,同時也創造了更多善與惡的對話空間。作為一位「塑神師」,他希望能為台灣多凝聚一點辨識度的文化象徵。

今年變裝藝術家妮妃雅在《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大放異彩,拿下總冠軍,讓全世界看到了台灣,而為他設計兩套造型的李育昇也與有榮焉,讓創作跟上時代的脈絡,同時又能與台灣這片土地產生強大的連結,他謙遜地表示:「這是個很好的契機,讓我的創作能觸及更多大眾的視野。」

照片/李育昇FB

從劇場服裝設計師跨入塑神師至今,感到最辛苦的一刻是什麼?李育昇認為所有的創作過程都是既快樂又痛苦,有多少資金,又有多少時間和資源的支援與分配,這些都是現實的考驗,但當看到自己創作的神將開光入廟,或是參與廟會遶境出巡,廟方擊鼓鳴鐘迎神的畫面,代表著創作獲得人們的認同並走入大眾生活中,那股澎湃感動千言萬語也難以形容。

照片/李育昇提供

入選為今年的怪物職人,李育昇笑說職人應該都有一些強迫症吧,會把自己的螺絲鎖很緊,創作就是不斷地與自己說服跟溝通,儘管過程或許疲累,他仍背負著自我期許和夢想,享受並繼續創作著。

從傳統戲曲/劇場的服裝設計入行,一路走到如今深耕民間信仰領域,李育昇觀察無論是戲曲界或民間信仰圈,他們最怕的就是觀眾或是信眾的流失,「當你想溝通的對象逐漸流失時,你想傳達的議題相對也很難維持下去。」「如何在延續傳統和在地性的同時,也能從中找到新的受眾(例如對傳統戲曲和民間信仰有認同或興趣),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藝術或文化工作者應該思考的永續議題。」而在這個文化藝術的永續傳承中,李育昇矢志繼續燃燒串接傳統與現代的創作魂,同時注入他對於在地人事物的觀察和想像,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文化最深層的美好與力量。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