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Answer
很多人喜歡把家跟工作室切割,疫情後,work from home的趨勢讓許多人在家工作,把住家跟工作場域結合,30世代的設計師楊士慶就是如此。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狀態,也是他給自己的承諾,在30歲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複合式起居空間。
離開老家新竹上台北發展,楊士慶一開始是租屋族,除了租屋處還另外租了工作室,兩個空間的移動,或是一起床就得工作但卻需要花費時間通勤的需求,常讓他感到不便。因此買房時,對家的想像就是住處跟工作室結合在一起,「工作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多數時候,我都在工作。」
買房的契機很奇妙,當時楊士慶快要30歲,搭捷運的時候常常看到同輩人在看股票,他驚覺自己平時完全沒有投資,好像必須要找一個投資的方法,加上北上打拚的時候曾立下要有一個自己的家的目標,於是萌生買房的念頭。一路看了20到30間房,他跟著感覺走,有些看了不對勁,就放棄,而第一次看到心動的物件,稍稍想一下就馬上被買走。當時看到這間房,第二次看屋時怦然心動,他立刻下訂,當然也順利成交,「我算是比較傳統的人,出社會後我設定的目標就是30歲時希望能在台北有自己的房子,我才能說有一個自己的家。對很多人來說,30歲不見得要買車買房,我問過很多30歲的朋友們,只要工作穩定有個地方住就夠了,不會想要在台北置產,有個空間能穩定生活就是對自己的期許。」
在這一刻,30歲的楊士慶,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投注了所有關於家的想像。
楊士慶找來設計師好友操刀,他說想要一個冰冷的風格並搭配俐落的元素,在這個大方向下請好友自由發揮。施工期間遇到疫情,停了一陣子再復工,除了換掉管線,設計師採用了許多陳架而捨去系統櫃,所有的物件以可以隨時拆解變換甚至帶著走為訴求,就連中島都可以任意拆解搬動。這是楊士慶的天枰座務實,他說自己很傳統也想很多,雖然是30世代,總覺得哪天年紀大了爬不動樓梯,必然想換屋從公寓搬到大樓,屆時這些他選品的品項也能跟著一起遷徙。
採光上捨去陽台變成大面窗戶,讓採光完全進到屋內,一進入屋內就是客廳,沒有陽台跟客廳的分割。對楊士慶來說,從客廳一路延伸到餐桌、中島的空間就是他最為注重的,臥室很單純,就是睡覺的地方而已。他希望客廳空間可以讓很多朋友、家人聚在一起,同時他的工作區也在客廳,有時候趕著工作,還是可以跟家人朋友在同一個空間裡互相陪伴,對他來說,就是家的模樣。
楊士慶認為,家就是可以在這個環境裡,把他喜歡的事物、收藏的東西都擺出來,這個空間,就是他的個人選品店。他注重陳列,喜歡透過「物品」營造個人風格,很多人對他說,覺得他的家不像家,反而很像樣品屋或選品店,他說自己很喜歡這種沒有人性,過於陳設感的空間,這是他的刻意設計。乾淨冷冽的起居空間對他來說就是舒服,不過得保持隨手整理的習慣,「想要在空間中大量使用開放式層架,一定要整理,不整理就是會很亂。我喜歡順手整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隨心所欲的空間,讓我保持身心的舒適感。」
喜歡逛選品店的楊士慶,如願把家裡也變成自己的選品空間,每當買了新東西,就是家裡陳列大改造的時候,他常因此重新安排空間展示的模樣,當蒐藏越來越多,就會擺上新東西,舊的收起來,心情因此也隨著不同。「這是一個不停變動的空間,很多人會用斷捨離來保持空間整潔,但我沒辦法對哪個物件斷捨離,就是會一直買,然後找地方收起來。 」
儘管買房讓楊士慶失眠了一陣,但迄今想來都是不後悔的決定,相較於周遭的朋友大多選擇旅行玩樂,他選擇扛房貸,但再讓他選擇一次,他還是會買房子,「這很適合像我這樣不會投資、不會存錢的人,因為這就是最好存錢的方式,把租金變成房貸,每一分錢都繳得很踏實,之前租屋跟工作室就是兩個地方一直在繳房租,現在家跟工作室都在同一個空間,只需要繳房貸就好,還能滿足兩種空間的需求。」
理想中的「家」,除了大面採光,還要有中島廚房,家人朋友到訪可以一起下廚一邊交流,「廚房是一個家裡最有溫度的區域,開放式廚房一直是對於家的夢想核心。」房子中央的巨大橘色柱子,則是楊士慶和設計師討論時的共識,希望在這個偏冷色調的空間裡保有一個搶眼的焦點,他笑說自己雖然保守,但內在還保有童心,他透過橘色柱子想把這個童心實體化帶到居家之中。
從買房到空間構思,楊士慶落實30世代對「家」的嶄新想像,打造一個讓自己舒服、兼具工作與生活需求的空間,還滿足了精神性的品味追尋,讓他因此能好好地身心安頓,真正擁有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成人生活
Author
-
生活美學作家吳娮翎,罹癌後對人生有了不同視角,癌症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出版《30歲的禮物》、《我可以不勇敢》,創辦生活美學平台、粉絲團「oopsWu」,分享登山、花藝、瑜伽、戲劇、電影等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