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手一支iPhone之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就思索過一個人人帶著行動智慧裝置上街的世界。當時,所有人都會覺得這不可能。不過,世界上充滿著不斷創造新價值的人,他們打破既有概念,以逆向的思考,甚或加入更新的視點持續進化。藝術家亦然,山口歷就是這樣一位能夠打破舊有窠臼,創造全新價值觀的最佳代表。
山口歷生於1984年,雙親從事時尚業。他在2007年赴美後,挑戰就接踵而來。對藝術家來說,在國外生活,決不只是單純以日本人身分活在美國的生存問題而已。山口歷曾經有長達10年的時間沒有回日本,但也就是這段時間中,創作出許多代表作品,「飛越邊界與障礙,是件什麼樣的事?」這是山口歷經常提出的疑問。
甫在台灣結束個人史上最大規模展覽的山口歷,馬不停蹄地開始準備下個個展。他的新作系列《UNIVERSAL TRUTH》在銀座蔦屋書店發表,以鋁材質作為圓形畫布,聽聞他在創作期間返抵日本,我們很榮幸訪問到山口歷,深入了解這一位現代藝術家的魅力。
style master:可以請您再次向我們的讀者自我介紹嗎?
山口歷:我是現代藝術家山口歷。現定居美國布魯克林,經營名為GOLD WOOD ART WORKS的工作室,目前以油漆畫,3D立體調塑為創作,工作室則是一個追求各種表現的集團。
style master:Meguru先生的代表作OUT OF BOUNDS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山口歷:我到美國以後,有一段整整十年沒有回到日本的時期,這段時間我深入地思考國境或國界的意義。OUT OF BOUNDS作品原型,是我偶爾在一次散步中從天而降的。這個想法的出現,可能來自我無法回日本、或無法在公司體系中工作的自我狀態,幾乎都從自身狀況開展。最初的想法也很單純,只是想超越筆觸框架與界線,然後,讓作品如同漂浮懸掛在牆壁上的靈感,就接著湧現。
style master:「出界」似乎是Meguru先生作品裡相當重要的一種手法,但開始有這個意識創作系列作品是甚麼時候?您有刻意要超越畫布與畫框,社會框架,或創作業界的範圍的意識嗎?
山口歷:應該是吧。在我的腦海中有各式各樣的關鍵字。過去我看過吉米大西(Jimmy Oonishiジミー大西,日本搞笑藝人及藝術家)在紀錄片中接受名主持人岡本太郎先生建議的片段,當時岡本太郎先生跟吉米大西說:「請畫出更超越畫框限制的作品吧」。什麼叫做「更超越畫框限制」?我當下被這句話擊中,也反覆思索:吉米大西的作品,通常是連四方形畫布角落都不放過、畫好畫滿的作品,但並不能算是超出畫框,我想就算是我自己畫,應該也是如此?「出界」的想法大概就是來自當時的印象。後來當我19或20歲重考大學時,某次走在路上,岡本太郎先生所說的這句話再次跳出來,在我的腦海裡縈繞:跳脫出社會所給予的框架,跟當下自己的經驗剛好碰撞在一起,至今回想起來,那一刻大概就是奇蹟的發生吧。
style master:也想請教Meguru先生另一個代表作MÖBIUS系列。德國數學家August Ferdinand Möbius所發現的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呈現了2次多元體裡無法分辨表裡的概念。Meguru先生在創作這個系列時,有刻意想引入Möbius的想法,展現作品表裡概念反覆性的概念嗎?
山口歷:是的,Möbius正是企圖呈現出來這種跨越表裡邊界的意象,不論是創作OUT OF BOUNDS或是Möbius之時,我將畫的痕跡(包括筆跡、筆觸)繪製在透明材質的畫布上。這樣一來,畫布的正反兩面都能展現出筆跡。我想,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是很單純的把作品正面/表面當作完成的作品,應該沒有人會把繪畫作品的背面/裡面也視為作品,也就是一件作品同時有表裡兩面存在,於是乎產生了Möbius。
style master:可以請您跟我們說明關於此次在銀座蔦屋書店發表的作品《UNIVERSAL TRUTH》嗎?
山口歷:之前我就思考過創作對稱(symmetry)的作品。對稱廣泛存在於全世界,譬如說草莓的切面圖,人臉在自然界也算一種對稱,我自己很喜歡90年代海達部落的圖騰,這個加拿大部落在我心裡宛如神明般的存在,(Haida Tribal,譯註:北美原住民族,主要居住於加拿大與阿拉斯加,藝術極具特色,有大量對稱圖騰,被認為是加拿大原住民藝術重要代表);我也很喜歡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主唱安東尼(Anthony Kiedis)背後那個對稱刺青圖案。線對稱的圖形有很強的視覺感,像KAWS角色的眼睛,或是村上隆筆下的花朵,都是線對稱圖形。
線對稱充滿世界,我也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多都存在對稱性。
但我同時想:或許並不存在完美的線對稱。我嘗試把各式各樣的設計放入展現對稱的作品中,就算有稍許的錯位,我認為也是會有人覺得那很美。基於這個想法所完成的作品,不能算是完美的對稱作品,但我也思考,在完美的對稱上加入少許的錯位,看起來會不會更舒服一些?像是創作數位印刷作品時,我可能會加大某些筆觸、而用電腦創作時,我會故意在構圖上保留個一公釐的對稱差距。從日本人的觀點到我自己既存的mindset裡,無法完美也是美。這個系列作品就在表達:「如果能繪製出腦海裡近乎完美的作品,那麼無法完美的作品也是美的。」並嘗試闡釋其中隱藏的美。
style master:也就是說,「如果能繪製出腦海裡近乎完美的作品,那麼無法完美的作品也是美的。」就是《UNIVERSAL TRUTH》中所謂的真理嗎?
山口歷:在準備開始作品時,我思考的就是朝著普世真理這個方向。普世真理翻譯成英文,就成了《UNIVERSAL TRUTH》 ,也就成了主題的由來。
關於工業製品與挑戰作品界線
style master:從Meguru先生過往的雕塑相比,這次推出的圓形鋁材質作品應用了不少在工業技術的獨特的手法,您為何會有這樣的創作想法?還有,與您所信賴的工業技術與製造,是與什麼團隊一起完成的?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
山口歷:其實我真的想全部用雙手來創作,但本身技術有限。舉例來說,想到田名網敬一先生用印刷手法創作,我就會想把印刷技術放進作品創作中,我也想嘗試當代的科技手法來創作出某些腦海中想要表現的東西。用鋁材質來當成畫布,是因為過去欣賞過傑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德國視覺藝術家)在四角畫布上用油漆作畫,現今用鋁材質作為畫布的藝術家不少,但我還沒見到有人使用圓形,所以我就開始嘗試。但既然要用圓形鋁材質做畫布,之前也完全沒有人用過這樣的手法,恐怕應該沒人會幫忙做,就由我來實踐看看吧。工業製品本身沒有那麼深遠的涵義,只是好像沒見過這樣的表現手法,於是我就思考使用現代的科技來創作藝術。
style master:在台灣個展所發表的雕刻,也是您在工業製品界限上的一種挑戰嗎?
山口歷:台灣展出的雕刻利用了3D立體列印。TUJIKAWA株式會社是一家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公司,我跟他們組成團隊,想將雕刻達到理想的精準度,於是我商請TUJIKAWA株式會社,請出他們能細緻表現出3D立體印刷的機器幫我製作作品。說真的,這個過程非常地辛苦。聽到3D立體印刷,你應該也只會想到說是按鈕按下去,嗶一聲就好了?我也是這樣想,但到現場才知道,這有如顧火(譯註:火の番・看顧爐火的人)一樣,過程隨時要有人顧著,仔細檢查每一層細微的堆積層。有時候一閃神沒注意,進行中的作品就會倒塌,完全就是跟看火的人員一樣。要一直看著燃燒的火,24小時輪班不停歇。TUJIKAWA株式會社的技術人員,就是這樣一直看著這台有如生物或怪物的3D立體印刷機,幫我完成了作品。
在3D立體列印完成的基礎平台上,還要靠Lucky-wide株式會社一流的美術造型人員幫忙,我才能順利完成作品。在Lucky-wide株式會社借到的場地中,他們把近三公尺高的雕刻作品懸吊起來,我再用顏料如瀑布般地淋、或潑灑在雕刻上,跟以前相比,真的用了不少莫名其妙的手法。
style master:像這樣或是有想法就動手做,有這樣的視野與製作過程,要與其他一起創作的人共同分享是一件困難的事吧?
山口歷:說來其實自己也受到各式各樣的影響,我想是因為有各種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才有原創的作品產生。跟助理的小朋友或合作的夥伴一起創作,共享所有的參考資料,也同時共享彼此的視野。我是在這樣的條件上追求原創的作品。
音樂的概念
style master:對我來說,Meguru先生的表現手法,乍看猶如現代版的印象抽象主義(Abstract Impressionism)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但我也覺得跟音樂相似,有一種橫跨過去、現在與未來新表現。這跟嘻哈音樂的重新構築有點相像,就像您用電腦也用古美術手法,將兩者手法混和使用,表現當下的感受。
山口歷:我的創作思維的確在心理上受到嘻哈的影響,我曾經是個重度嘻哈愛好者。
極端來看,繪畫到最後都會朝向寫實表現這一端,我也經歷過寫實作品的時期。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藝術家無法超越寫實手法。在那個當下,我開始思考,除了自己別人都不會的原創是甚麼?我用繪畫原料畫一次,乾了後剝除一層,像是貼畫一樣,又或是把鏡子打破,再次用在貼畫上。別人不做的方法,我慢慢把它變我的手法。《UNIVERSAL TRUTH》也是這種在錯誤中嘗試,讓新的形式與技術一起用在創作中的作品:挑戰別人不用的手法,變成我原創的形式。
關於GOLD WOOD團隊
style master:Meguru先生創立GOLD WOOD集團時我有點驚訝。您是想要成立「激浪派」(譯注:FLUXUS,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活躍的激進的國際文藝流派)或「物派」(MONO,物派是日本流行於1968年後的藝術流派)那樣的流派嗎?也想請教GOLD WOOD命名的由來,以及組成的經過?
山口歷:我從去年開始思考讓GOLD WOOD以創作集團形式,結合其他藝術家一起運作,但是沒那麼簡單,也經歷了一路錯誤與嘗試而走過來的。集團是在在一次西武百貨的藝術家策展邀約後,經由這個邀約延伸下出來的團隊。
GOLD WOOD則是應該是我當時取名時忽然跳出的名稱。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美國藝術家)的在一部紀錄片《DOWNTOWN81》親自演出影片中的自己,影片中的一幕是白人拿了現金要買車,然後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車身上噴上GOLD WOOD後把車炸掉。我在20歲左右看到這影片,這個畫面給我的衝擊很大。我當時就想:甚麼時候也想學影片中那一幕來做一次,所以GOLD WOOD就這樣成了工作室的名字,也是我招集大家來GOLD WOOD的由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GOLD WOOD的成員,然後大家一起訂製了工作人員的T恤,做了之後,大家都非常喜歡,品牌就漸漸開始運作。
style master:中西伶(Rei Nakanishi)跟Rihomi Sato也是屬於您團隊的藝術家吧?
山口歷:是的,他們也一起參與創作了「UNIVERSAL TRUTH」, 我們團隊裡有各種背景的藝術家,像是從事揚聲器製造的藝術家。這次鋁材質創作的木框、還有日後專屬於GOLD WOOD的椅子,也都有他們的參與。今後GOLD WOOD會朝哪個方向變化都未知,我們也希望成為年輕朋友發表自己作品的橋樑,當然,我自己也必須持續進化。
關於顏色
style master:您常創作被大家稱為「Meguru藍」的藍色調性作品。為何您很多作品選擇使用藍色?雖然您使用黑與白,或是粉紅,紅色、黃色的頻率也差不多,為何您使用那麼多原色色系來創作?您自己在顏色的使用上有訂定甚麼樣的規則嗎?
山口歷: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何會使用藍色來創作,可能只是真的喜歡而已。仔細想想,藍色是地球的顏色,在根源上也是很普遍的顏色:是天空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這是我們追求普遍的一種美的根源的顏色。
中學的時候很流行搽香水,這其中有一種叫做群青色的香水(譯註:應為Givenchy Ultramarine,台灣譯為紀梵希海洋香榭淡香水),我也非常喜歡那部電影(譯註:應為盧貝松執導的《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說不定有受到影響。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多會選擇藍色而已。但只使用一般的藍色又會顯得有些無趣,我會混合許多的金屬線或是珍珠粉等,調合出閃亮的藍色,還可以表現出一點少女的氣氛。
以日本人來說
style master:最近您的作品中也出現了日本自古以來的材質,墨汁。看似受到日本書道或傳統工藝品的影響。若要回應這個觀點,您是否追求自己日本人的原生定位?還是在探尋黑色的過程中遇上墨汁而已?Meguru先生對日本的傳統及工藝、民間藝術等持著什麼樣的看法?
山口歷:雖然這次展出的作品裡沒有用到墨汁,但過去創作時曾經用過。我本來就有在寫書法,儘管書或是筆這些東西,不論在西方及東方都普遍存在,不過有段時期,我的確滿沉迷於東方事物。這次的作品,創作時其實有考慮類似曼荼羅的作品。當我在找資料時,有一說曼荼羅是人間無意識的一種集合,也就是說,每個人身上應該都有曼荼羅,只是無法決定其個別的稱號,感覺上,曼荼羅是一種沒有原創作者的思考方式。東方有曼荼羅,西方也有曼荼羅。這個東西超越國境存在於所有人類,是共通的一種美的意識,我的作品也希望慢慢靠近這種概念,並藉由創作這樣的作品。朝向追求共通的美的意識前進。
style master:時至今日,世界對於日本藝術家都愈發重視,亞洲藝術家的注目度也逐漸提升。您希望外界是如何看待您的作品呢?還有Meguru先生想要挑戰看看的事嗎?
山口歷:作品是因為有各種的想法而創作,至於觀賞的人是如何看待,因人而異,人們要如何看待作品我都無所謂。要是能夠接受的話,我想我就很感謝了。
我的作品每一次都會有形式上結構的改變,這次是鋁材質的線性對稱,以及曼荼羅的融合。我的確在考慮,接下來可能會創作之前沒有創作過的大型雕塑,我想要放在自然環境之中,像是神社,又或是在日本象徵性的地點建造大型塔樓,例如大阪萬國博覽會的太陽塔那樣大的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