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郁淳
雖然講起來是頗遙遠的事了,人生第一次出國自助旅行,是拉著一個不算太熟的朋友當做應付父母的墊背,一起去眾人想像遙遠而危險的南非。怎料旅途才開始一周,兩人便因為種種不合而決定分道揚鑣,各自走了一個月的精彩旅行。從此我便明白,合適的旅伴是珍稀動物,既然如此,獨自一人將成為未來旅行的常態。
「我喜歡一個人旅行,更自由自在,不受人情的羈絆。」年輕時說出這番話,是為了展示勇敢,賣弄自己與眾不同,把結論導向「一個人旅行總能在街角邂逅獨特的風景。」在那個時代,我的背包裝了活頁光碟本配CD隨身聽(儘管如此赤裸揭示自己曾經走過的古早時代,也不在乎了),外加好幾本英文文學名著,以展示知識與品味,順便當作引人攀談的誘餌。回國時我煞費苦心把洗出來的照片做成圖文精美的剪貼本,必要時一頁頁翻給朋友看,是謂陽春版的紙本PPT。
人到中年,心境已大有不同,若有機會遇見當年二十歲的自己,大概會冷眼恥笑她:「你那不叫與眾不同,你只是難相處又自以為是。」因為太明白自己個性裡的眉角,也太容易對他人失望,所以乾脆自己一個人上路,風險自負。
曾經仔細想過,究竟對於容忍旅伴限度極低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平常以採訪工作維生的我,已經要太花力氣跟陌生人裝熟,以便在對方身上掏出寫作的素材,所以一旦上了路,身心必需要全然屬於自己,不由得分靈給他人。
尤其討厭有人在耳邊滔滔碎唸著對眼前一切事物的心得與觀感,分享著自以為是的見地——不是啊,自以為是這件事我自己來就飽了,真的不必多一張嘴。
又或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已經充滿太多忍讓、磨合、協調,和永遠喬不完的進退合宜,如果是自己花錢買了機票上路,那麼搭幾點的車、去什麼景點、吃什麼特產、想聊還是不聊,一切應該由我說了算。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資歷越豐以後,才明白我們說的「一個人的旅行」,從來不是你以為的一個人。
在馬拉威猴子灣(Monkey Bay)閒晃了三天,路口雜貨店的回教大姐蘇珊詫異問我:「你怎麼結了婚還自己出來旅行,而且你還不信神?」不可置信的她,決定把我拎回她家介紹居家環境,準備好吃的雞腿飯把我餵得飽飽,順便趁機看能否把我洗腦,讓我改信她的阿拉。可惜最後這頓皈依午餐沒有成功,分離之際她看著我的眼睛說:「我,要感謝你,來我家吃中飯。」我以為要道謝的是我吧。
或者在緬甸的曼德勒(Mandalay),與其他旅人喝醉夜歸的我,無法在這個棋盤狀街區構成的大城市找到自己與旅館的相對位置,見著夜漸漸深了,幽黑的街上完全找不到可辨識方位的標誌,我急忙攔下一位騎士問路。他耐心聽完我沒頭沒尾的敘述,叫我坐上他後座,帶我安全返回旅館。告別前,我想塞錢給他作為酬謝。他微笑搖搖頭表示我此舉令人不可置信,驅著油門揚長而去。
又或者在印度聖城普胥卡(Pushkar),我第一次造訪時便與民宿老闆Tori結為好友,雖然他依然半句話不離奸商本性,卻待我如姊妹,把我介紹給他上至老母下至幼子的全家大小認識。我像在這裡下了錨,每每只要回印度便會不辭千里造訪Tori一家,坐在他們院子的地上,接過他太太遞來的鐵餐盤,一起吃著豆湯、馬鈴薯咖哩配白飯,聽她高興地跟我說:「下周我生理期來,終於可以五天不必進廚房,從每天的家事地獄解放出來了!」而白天我會到普胥卡的湖邊走走,觀看印度人沐浴滌淨,像是自己也得到了救贖。
這些都是「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物理性部分。然而隨著網路社群生態的改變,我更明白「一個人的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有多少次,我在旅途中看到美景、嚐到美食、遭遇新鮮事,幾乎是反射性地想拍照上傳,那種即時性一點都不容怠慢。我必須用這些旅途亮點在社群上刷存在感,而眾人也必須予以反應與回饋。我們不能一起旅行,卻能在網路上相濡以沫,我必須餵養他人見識,他人必須回以注目,哪怕是一個毫無意義的like都聊勝於無。
說起來,我漸漸成為成為「堅持獨自旅行才能保持心境清明」論調的虛偽實踐者。
記得有年自己飛去紐約參加馬拉松,覺得彷彿頭戴遠征天地的光環了。我跟人群一起搭渡輪到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出發點,槍聲一下,展開一段跨越四座橋、五個行政區(史泰登島、布魯克林、皇后、布朗克斯、曼哈頓)的42公里長征。即使沿途充滿當地居民的加油打氣,當我穿越終點,耳邊彷彿響起壯闊交響樂之聲時,我還是得自己一個人搭電車返家,並在從地鐵站走回民宿的路上去雜貨店買一瓶紅酒,坐在房間獨自慶祝。
因為舉目望去,我找不到一個可以一起擁抱歡慶,對我說:「你太棒了!你完成了紐約馬拉松。」的人。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自己一個人旅行,真的沒那麼輝煌,因為它會在有些時候,毫不留情地讓你看見自己的陰暗與匱乏,只是你一直不願承認。
一個人旅行,孤獨與喜悅,渺小與強大,限制(例如房價與點餐)與自由都是等量的,它沒有比較高尚或優越,只是你選了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當旅行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會明白這世上沒什麼是絕對的,恆常與無常就在眨眼之間。但人年紀越長,或許比較能坦然正視自己的卑微與缺憾,並且試著接受這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