錶壇「異聲」 獨立製錶的慢價值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撰文/J. J. 圖片/各品牌、Only Watch

獨立製錶是錶壇不可或缺的美麗「異聲」,他們既能古典優雅,也能瘋狂華麗,縱然沒有集團性品牌鋪天蓋地的行銷浪潮,然而獨立製錶師的奇智異想,不只是推動90年代後頂級製錶復興的智囊團,限量傑作更是藏家「一錶難求」的夢幻時計。

但凡有機會向他人介紹何謂「獨立製錶」,我喜歡比喻獨立製錶如獨立書店,量少質精,且主事者一如書店主人暨選書人,對某一主題獨有專精;主事者絕大部分是製錶師,也可能是經理人,或經理人偕同製錶師共同成立。獨立製錶品牌心握創建初衷,不畏並且不為集團性品牌巨大行銷浪潮所擾,慧心獨具,願意花時間物色或尋求想合作的製錶師或工匠。

以心換芯  「慢」價值之美

最讓錶迷和藏家醉心與佩服的是,即便未來品牌壯大,創建者依然熱愛且堅守「maker製造者」的本位,因是製錶師出身,能懂得「慢」的價值,年產量多以1000支以下記,或有產量個位數、10至50支這般精益求精,屬於頂級客訂型。他們著眼的不是全球市場,是以心換「芯」,為極限量作尋找知音人,知音人、藏家也甘願花時間排隊、癡心盼盼數著日子,只為獲得一只佳作。

相較於集團性品牌在錶展中的主展區塊,獨立製錶展位雖然簡樸得多,卻是用功的媒體、經銷商、客人們的「大補帖」,堪比殿堂級進修課。因組織小、層級少,因而在展位上,經常能遇到製錶師本人、製錶總監、CEO等高層親自介紹手錶,得以獲得第一手的資料與知識。 另外,獨立製錶對於90年代後傳統製錶的復興有極大貢獻,1985年AHCI(瑞士獨立製錶人協會)的成立,讓因石英危機而慘淡一時的瑞士製錶業,得以在這些頂級智才的創意下逐漸復興,鐘錶品牌也會向AHCI獨立製錶人重金購買創意發明,如George Daniels的同軸擒縱裝置在1999年由Omega量產。大製錶師Philippe Dufour在1992年製出全世界第一只具備大、小自鳴的三問腕錶,1996年發表全球第一只雙擒縱腕錶,他們的傑作傳承古老製錶技藝,同時推進與促發同儕在技術的提升。2005年,Dufour夥同多位「大師級」製錶師如Robert Greubel、Stephen Forsey、Kari Voutilainen、Vianney Halter等人創建Time Aeon Alliance,透過師徒制或專案計畫,將專業知識傳布給年輕製錶師,伴隨數位浪潮,這些限量作與獨立製錶品牌,也能透過「自媒體」方式,經由社群媒體傳布,形成現下百家爭鳴的景況。


以台灣市場而言,2002年創立的葳鑠有限公司(Swiss Prestige Ltd.)是首個主力經營獨立製錶品牌的事業體,後文會提到的MB&F,以及隸屬之世界第二家MB&F M.A.D. Gallery(瘋狂藝廊),便因此落腳台北。2013年,葳鑠舉辦第一屆「匠心.獨具」時間藝術展(Independent Watch & Art Salon Taiwan,IWST),迄今共舉辦了六屆。2014年成立的瑞博品公司(Swiss Prime Brands Ltd.)也引進大製錶師如Kari Voutilainen、Romain Gauthier之作,以及德意志系統的Lang & Heyne等,都是推廣獨立製錶不遺餘力的事業體。

H. Moser & Cie.

近年獨立製錶界中,熱愛引起話題,愛開「高竿玩笑」,亨利慕時一定榜上有名,旗下【Special】系列每一只腕錶都是宣示。亨利慕時歷史悠久,作風既古典又前衛,與現任CEO Edouard Meylan行事風格有極大關係。

品牌歷史追溯自1828年,瑞士製錶師亨利慕時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創建同名工坊,1848年返回故里沙夫豪森,更以機械才華改善沙夫豪森水利工程,使之躍變成製錶重鎮。石英危機之際,品牌先後經歷收購與易名,2002年Dr. Jürgen Lange 與亨利慕時曾孫Roger Nicholas Balsiger以Moser Schaffhausen AG之名重建,2012年MELB控股集團挹注金源,接掌品牌管理層。MELB創辦人Georges-Henri Meylan生於汝山谷,深耕鐘錶業逾30年,為愛彼前任CEO,他先後收購亨利慕時和豪朗時兩個獨立製錶品牌,亨利慕時現由梅朗家族與慕時家族兩條支線通力合作,慕時先生的故居和古董珍藏獲得完善保存,偕同專事「游絲」生產的姐妹公司Precision Engineering AG,迅速在獨立製錶圈重振復興。

Georges-Henri Meylan長子Edouard Meylan在2013年接掌品牌CEO,2017年品牌首度受邀入駐日內瓦高級鐘錶展「獨立製錶」專區,同年一月份發表一只結合瑞士起司複合材質、牛皮製造的〈Swiss Mad Watch〉,搭配CEO本人出演一鏡到底拍攝的宣傳影片,暗諷「瑞士製造Swiss Made」新法(60%瑞士製即可擁有認證)過於寬鬆,相比95%都在瑞士製造的自家手錶,亨利慕時斷然決定不再於錶盤印製Swiss Made標籤。

2015年〈Swiss Alp Watch〉以極簡面盤開了智能錶Apple Watch玩笑,該傑作在2021年推出最終版〈Swiss Alp Watch Final Upgrade〉,經過巧妙漸變色設計的雙層小秒盤,幽默演繹網頁「轉圈圈」符號,又是一絕,在傳統製錶身處3C產品掌控時間話語權的現下,留下一道發聲印記,更獲今年度GPHG殊榮。

另外,亨利慕時在去年與今年先後盛邀獨立製錶品牌MB&F與法國「時計藝術家」seconde/seconde/推出聯名作,擁有紮實製錶實力作後盾,亦展現出絕佳開放性。

MB&F

創立於2005年的MB&F,與同行最大的差異性,在於創辦人暨創意總監Maximilian Büsser著迷於各種機械裝置,不囿限於鐘錶時計。Büsser在品牌之外創建小型展館M.A.D. Gallery,廣邀全球各地以「機械」為題打造作品的創作者,品項包含機械結構、藝術裝置等,兼具販售與展覽功能,推廣機械之美。

也因而MB&F歷年時計除了自製,也以聯名、委託創作的名義廣邀奇人異士,再結合自家工藝,足見Büsser對待機械時計一如概念實驗室,使得此類聯名與委託,成為品牌最大特色之一。

2020年,品牌與亨利慕時更來了個「跨界聯名」,聯合各自擅長的機械裝置,推出兩款腕錶(LM101 MB&F X H. MOSER 、Endeavour Cylindrical Tourbillon H. Moser x MB&F勇創者系列圓柱游絲陀飛輪),一舉衝高獨立製錶在錶壇的聲量,且迅速售罄,創下驚人佳績。其實兩個品牌早在2019年末便先行預告在2020年Watches & Wonders Geneva鐘錶與奇蹟錶展,正式從獨立製錶展區跨入主展區,展示莫大潛力,此「雙強聯名」不僅成功創造話題,還各有後續:亨利慕時在今年Only Watch推出〈Streamliner疾速者圓柱游絲陀飛輪Only Watch腕錶〉,便是把與MB&F聯名作的機械裝置,搭載於Streamliner系列上。

2021年末,MB&F則祭出「雙強聯名」第二招,這回可不是與獨立製錶或獨立製錶師,而是請來世界十大珠寶商之一的寶格麗,話題之燒在一天內成功「刷屏」,主角還不是男錶,而是以MB&F第一只女錶FlyingT作為改裝主體,由「時間的珠寶商」寶格麗為之增添彩寶鑲嵌,推出白金與玫瑰金各限量20只的MB&F x BVLGARI LM FlyingT Allegra。

F.P. Journe

特意將F.P. Journe這兩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顯示出獨立製錶師的創造性,與不斷挑戰自己的企圖,促發傑作誕生,進而成為拍賣會與藏家爭相擁有的地位。許多人可能誤以為獨立製錶師的「讀時顯示」必得別出心裁,貌不驚人誓不休才算是獨立製錶,實則不然,F.P. Journe這兩組傑作一古典、一前衛,便說明「外貌」並非構成獨立製錶的唯一元素,關鍵在於他們運用奇智轉化古典於現代。

F.P. Journe(François-Paul Journe)如同諸多獨立製錶師,在三四少壯時(42歲)決定不再為他人作嫁,不想再為他牌製作腕錶,於90年代末成立個人工坊。他師承古董時計維修技藝,尤其對18、19世紀的複雜時計如天文鐘,以及大製錶師寶璣和「同軸擒縱」發明者George Daniels的陀飛輪裝置甚為著迷,加以深入研究,逐年走出饒具個人風格的製錶藝術,被譽為Daniels傳承者之一。

這組(五只)在今年11月,富藝斯舉辦的Phillips日內瓦鐘錶拍賣XIV出現之F.P. Journe 「Souscription」 N°1,是出售藏家見證Journe創業維艱的最初。當年Journe為工坊籌資,打造20只〈Tourbillon Souverain〉,為第一枚搭載恆定動力裝置的陀飛輪腕錶,錶盤鐫刻「souscription」(訂製)字樣,讓藏家優先用五折價預購,再逐次交貨實錶。

此後作品如〈Chronomètre à Résonance〉、〈Octa Réserve de Marche〉都是循此法而製,Journe藉由藏家的預購金漸漸站穩腳步。這組上拍傑作都是「編號一」,足見該藏家真是慧眼識英雄,也經由拍賣會,讓錶迷欣賞F.P. Journe早期作品奠定出來的風格:獨特孔洞佈局內裡的機械裝置,大阿拉伯數字,藍鋼指針,以及與品牌名同列的Invenit et Fecit(發明與製造)。

另一枚外觀極為前衛的〈FFC Blue〉,是今年Journe為Only Watch製造的獨一無二作品。FFC是名導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縮寫,原來〈FFC Blue〉是2012年一次Journe受邀在柯波拉家中晚餐,餐桌上柯波拉問他能否打造一只用一隻手顯示時間的腕錶,他回答這想法很有趣,但需要研究一下,「如何用5隻手指顯示12小時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挑戰的複雜程度激發了我的靈感及創作動力。當我想通了以後,Francis立即發送了手指位置及組合的草圖給我。」時隔7年研發,Journe將名導的異想實踐成真,他們以「現代外科之父」、義肢先驅與發明者Ambroise Paré(1509~1590)發明的機械手作為手指設計靈感,透過活動式手指顯示小時,轉盤式分鐘盤與位在12點鐘的指針顯示分鐘。此名導與大製錶師的連袂作,在Only Watch拍出第二高價(450萬瑞郎,約1.35億新台幣),僅次於百達翡麗座鐘。

Konstantin Chaykin

錶界最知名的「小丑人」製造者,非俄羅斯獨立製錶師Konstantin Chaykin莫屬。Chaykin現任AHCI(瑞士獨立製錶人協會)主席,約在2003年開設自己的工坊,以「Joker」手錶最為著名;該作品在2017年巴塞爾鐘錶展首現,該年99只迅速售罄,爾後也衍伸出各種版本。2021年這只〈Konstantin Chaykin Martian Tourbillon Only Watch〉又是另一傑作,觀其名便可想見此作與「火星」有關。Chaykin在2019年以「火星曆」製作腕錶,此作延伸他對火星的著迷,內有三個「第一」:首次以鏤空錶盤表現小丑時間顯示,首次同時顯示火星時間(眼)與日期(嘴);更是第一個搭載Martian tourbillon(火星曆陀飛輪),低調地藏在錶底蓋。這枚陀飛輪是61.65秒轉完一圈,等同火星的一分鐘。

Louis Erard

Louis Erard對於台灣消費者可能相對陌生,歷史追溯自1929年,Louis Erard在拉紹德封成立錶廠( Louis Erard & André Perret),80、90年代在經歷石英危機數度易手與沉寂之後,2003年以Louis Erard之名重建,約在2011年(品牌創建80周年之際)重新梳理產品線,其中又以經典的三針一線Regulator(又稱校正錶)配備動力儲存顯示裝置腕錶最為著名。

Louis Erard雖非專攻頂級製錶,然而它數枚經典設計,以及近年與著名腕錶設計師邀約的聯名作,得到GPHG獎項加持,逐漸打開知名度。這只在今年GPHG獲得最佳男錶獎的〈La Semaine Louis Erard x Alain Silberstein〉,是品牌第二度與腕錶設計師Alain Silberstein合作。Silberstein在踏入腕錶設計領域之前,是執業的室內設計師與建築師,碰上石英危機後瑞士傳統製錶百廢待舉之際,Silberstein因為出色的設計長才備受各界矚目,從此受邀為諸多鐘錶品牌設計,踏入製錶領域。

他的風格兼容包浩斯風格和義大利80年代「曼非斯Memphis」設計風格,擅用幾何圖形組構佈局,配上鮮明色系,Silberstein的腕錶設計洋溢豐沛的情感與趣味。這只亮麗的〈La Semaine〉在星期顯示上方加入了emoji,一如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經常為周一症候群、期待周五快來等此類「今天是星期幾」所左右呢! 另一只〈Louis Erard x seconde seconde〉則是與法國「時計藝術家」seconde/seconde合作,同樣採用品牌最著名的校正錶機芯,將品牌名Louis Erard巧妙變成Louis Error,機關設置在時間顯示當中,分針兩端刻有s和404 ERROR,分針每走到45分時,分針右端會巧妙掩蓋Louis之名與Erard姓氏,形成404 ERROR(找不到網頁)符號,幸而不需「重新整理」,手錶依然在正確行進當中!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