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盧律銘/音樂是有生命的,當它跟影像結合時,會產生化學效應,觀眾會因而有不同感受。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文/張哲鳴

視與聽之於電影同樣重要,配樂尤其能催化情緒並點綴質感。配樂是必須從角色故事裡抽取元素,再輸出魔法音符賦予電影更加生動的匠手。

盧律銘是台灣新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創音樂暨電影歌曲/編曲創作者,前年金馬獎,他憑《返校》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去年又同時以《消失的情人節》和《無聲》分別提名電影歌曲及音樂。他的作品像隻變形金剛不受框架,強勁新穎。不過,他並非科班出身,原本可應該是個數學老師。

盧律銘大學讀的是數學,退伍後理所當然到補習班當數學老師,但他回憶那近一年的補教時光並不特別踏實,「發現興趣不在那,教材和考卷千篇一律,補習班宗旨是讓學生應付考試,但比較沒有開創性,也沒有成就感。」離開教職後本想放飛自我,繼續學生時期已投入的樂團,如同他剪齊劉海卻留長髮尾的不安分髮型,是為音樂人的瀟灑;但被他父親攔下,妥協的最低限度是「至少有個文憑」。

所以盧律銘得繼續進修。在英國從事影像工作的姊姊盧謹明,時常推薦他歐陸電影和電影音樂,養成他藝術片的欣賞習慣,因此決定赴英攻讀Composing for Film and TV(影視配樂)。自此,他從密密麻麻的數學符號世界,跨進同樣也密密麻麻的五線譜音符躍動樂園。

2010年返台,盧律銘幸運地在一個月內接到長片配樂案。「我不是電影系,沒有人脈,一開始不知從何開始。剛好林強到高雄的咖啡館表演,我很喜歡他在電子配樂裡做自己的新風格。我去看他表演,結束後主動找他自我介紹,直接問他:『請問林強大哥有缺助理嗎?』」林強說不缺。但林強身為台灣向前走電音先驅,更加瀟灑,聽完盧律銘認真自介,當場允諾要把剛接到的棒球電影《球來就打》轉介盧律銘。可惜「第一次做好給導演就被打槍,導演說太獨立、不夠商業,婉拒了。我晴天霹靂,本以為很順,就沒了。」他只好自架網站,四散履歷,走一個大海撈針模式,著手零星小型宣傳短片配樂,每支酬勞兩、三萬塊。

接著他的第二個貴人出現了――三度入圍金馬獎的音樂人王希文。盧律銘說,返台後得知配樂界這號人物,羨慕對方跟自己同年已成就順利。於是「故技重施」,王希文那時去Legacy表演,盧律銘看完表演後「堵到他」,攀談自介並送上自己樂團的CD。王希文後來真的找他合作,先是許哲珮專輯《搖擺電力公司》的兩首歌,他以其中《給提姆波頓先生的一封信》提名金曲獎最佳編曲,首度亮相三金名單。也因為王希文後來要配樂電影《健忘村》,把盧律銘推薦給撞期的配樂案《天黑請閉眼》的導演柯貞年。盧律銘於是完成首部公開播映之作,且獲金鐘獎肯定,他跟導演一拍即合;當柯貞年要拍電影處女作《無聲》,首選當然還是盧律銘。

盧律銘看完《無聲》三小時初剪版,感受故事主角皆為發不出聲音的聾人,發想以「人聲」當配樂,製造諷刺含意,凸顯命題核心。「柯貞年本來就喜歡聽很怪的音樂,所以我跟她說想用『人聲』,她就回我『很酷耶,去用啊』。我在家自己錄demo,混自己的合聲,高音就唱假音,再加『噓』、『哈』聲響,讓她理解我的概念。」

「音樂是有生命的東西,當它跟影像結合時,會產生化學效應,觀眾會因而有不同感受。」盧律銘喜歡從劇本階段就加入討論,即便此階段關於配樂「可能是無謂的討論」,但都有助他腦海啟動思考脈絡。譬如《消失的情人節》就在劇本階段充分討論,導演陳玉勳提早告訴他演員是誰?會到哪拍?大概怎麼拍? 所以早在開拍時,他已提供為女主角「楊曉淇」打造的主旋律,既能輔助演員情緒,現場也多了情境氛圍。他多數的配樂發想都是從角色出發,《情人節》即是,女主角在做重要事情時,專屬她的配樂就會揚起。當然因案而異,《無聲》並非以角色出發,是從「概念」思考。

他坦言不是每次合作都能在劇本階段得到全盤了解,譬如《返校》,他是在全片已剪輯過數版才開始著手。呼應故事氛圍,他發覺琴弦若產生「不穩定音準飄移感」會增加驚悚懸疑效果,於是跟樂手溝通「特殊工法」,原本他建議提琴手右手正常拉弓,左手按弦處晃動,但成效不佳。樂手反應從小左手被訓練必須穩定,於是經長時間和樂手討論後,手指照常,但搖晃琴體本身,使之產生磨擦聲,成功製造詭異魔音。此片他在錄音室運用管弦樂和打擊樂團多達25人,在台灣影視圈算是大編制。

電影聲音有配樂和音效兩個不同單位。配樂會否考量避開音效?盧律銘舉例《返校》鬼差追逐主角的橋段,做配樂時,音效和視覺特效尚未完成,他得想像這段可能有較重的奔跑和鐵鍊拖地聲,配樂於是捨棄高頻音,避免「互相打到」。他再舉例《無聲》劉子銓出門到市場慌張找尋陳姸霏,最後衝出街被車撞倒;這一大段他從頭到尾以鋼琴搭弦樂編出自己非常滿意的感人樂章,可惜,導演柯貞年整段不要,他暗自受挫,「導演覺得太滿了,沒幫到敘事;她覺得如果沒音樂,觀眾更能和角色在一起感受惶恐,我也同意。還好有原聲帶可以收,這是我為什麼都希望有原聲帶,能留下單獨聆聽的作品,能保留音樂原始完整的樣貌。」

盧律銘僅約三年便竄紅電影配樂圈。他回想,是2018年鍾孟宏監製的《小美》讓自己被電影圈認識,《返校》則讓非電影業內的更多人知道他;至於能接到讓他首奪金馬獎的《返校》,其實緣自彼此不相識的陳珊妮。他後來才曉得,《返校》監製李耀華2018年與陳珊妮同為金馬獎評審,該屆盧律銘以《小美》首度入圍,最後得獎是林強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但陳珊妮在評審過程特別解析誇讚《小美》音樂的好,李耀華記住了盧律銘三個字。直到李耀華和李烈共同監製《返校》一直找不到配樂師,想起了盧律銘;又是樁貴人良緣。

每回配樂,盧律銘盡可能想給新東西,即便許多導演習慣在剪輯時先放進從別處找來既有的「參考音樂(Reference)」,更可能習慣了Reference,影響後續配樂取向的喜好。但盧律銘依然試圖開創,試著跟導演溝通,即便最後會妥協,「有時候妥協沒有不好,被說服再調整也許更合適。」但更多是他的創新被認可。

他知道外界因《返校》和《無聲》容易把他跟「陰鬱、黑暗」類型連結。但他認為,類型不是問題,有沒有善盡創造空間才是;在相似類型裡依然要新鮮嘗試,這是他11年前回台投入配樂界的熱血理念,現在仍提醒自己,秉持這股思維繼續活絡電影經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tyle master第67期】

購買方式:實體通路誠品、金石堂、網路博客來皆可購買。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