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珊/高山溪谷很危險,但危險教會我們更多生存技巧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撰文/李郁淳

李佳珊,台灣溪谷玩家,登山界無不知曉的名字。因為當絕大多數人都循陸地登山時,李佳珊選擇伴隨高山而生的溪谷作為登山入口,沿著溪谷水流一路上爬再攻頂;而當絕大多數人循陸地上的路徑下山時,李佳珊則是沿著溪谷垂降下山。她堅持人煙罕至之路,只為了看見不一樣的高山風景。

熱愛戶外冒險的人,天性裡多少有著另闢蹊徑的野心與慾望。當眼前的主要幹道早已被走透時,為何不選條人煙稀少的走呢?又或是,如果踩在陸路爬上山已經無法滿足渴望,那麼換走另一條水路上山試試如何?

溯溪,就是因應這種追求另類登山方式而興起的運動,它主要起源於日本,英文是River Tracing,但近年來日文的「沢登り」(音為Sawanobori)逐漸有取代River Tracing成為通稱的趨勢。簡單來說,溯溪就是沿著溪谷上升至稜線或山頭,再走山路或水路下山的活動。

走一趟各種需求一次滿足

在台灣,說到數一數二的溪谷玩家,大家公認推薦李佳珊,不只是因為她在溯溪界「出道得早」,更難得的是,多年來她努力推動溪谷教育與跨資源的整合,想讓更多人知道,只要有充分的準備和教育,溯溪不但能改變你對「危險」的認識,也會讓你在蹊徑上,看到有別於主流道路外截然不同的風景。

李佳珊先是大學時期加入登山社,山沒爬幾座便一頭栽進溯溪的世界裡,大二當上嚮導,持續帶領社團探索溪谷。問她,為什麼喜歡上溯溪這在戶外圈相對冷門的活動?「一開始喜歡溯溪,因為它需要多元技能。你要會攀岩、游泳、登山、繩索等技術,花一樣的時間,你卻可以玩很多東西,多種需求一次滿足,很划算。」

玩了近二十年的溪谷,李佳珊不論是看山或看水,都培養出獨到的視角與哲學。「對我而言,山徑是動態性的,它隨時在變。有動物走時,它叫『獸徑』;沒人走時,山徑就會消失;而當人走在其中,又會產生不同登山故事。河床也是一種山徑,我喜歡水在其中的流動性,當你走在水徑上,不管是順流或逆流,都是靠自己跟自然在移動,有點像在電扶梯上跑步。而且溪谷裡的安靜,有時會比平常更安靜。所有感官都是相對的關係,跟人的心理狀態有關。」

直接面對危險才能避免危險

進出溪谷這條人煙較為罕見之路,讓李佳珊能窺見人與自然互動更微妙之處,也蒐集更多不同地質、水紋跟風景。她指出,溯溪在台灣演進程度並不像登山那麼大,但近年普及度逐漸增加,也有許多社群產生。相較於由下往上的溯溪,另一種由上往下,運用垂降或跳水技術的「溪降」(Canyoning),也開始流行。溯溪與溪降雖然技術與方向不同,卻都要懂得「讀水」,懂得讀自己的「心」。

好比說,看在門外漢眼裡,在溪谷裡上上下下,時而懸空時而面對瞬息變化的水路,太多無法預知的突發因素,怎麼看都危險,為什麼玩家們依然樂此不疲?「最能避免跟危險衝突的方法,就是正視它,與它共存、相處,久而久之,它會成為一種平常。」李佳珊舉例,溪谷裡最大風險之一就是落石。落石來了,你必須面對它到最後一秒,而不是趴下來不看,才能在那最後瞬間成功閃躲。「好比每年都會發生新聞,誰又爬上隔壁陽台結果不慎摔死,那就是我們很少預想過爬陽台的後果,所以不認識失手後的風險。關於危險的知識很重要,只要每次接近危險,都要趁機把它的全貌看清楚,跟它當朋友,而不是遠遠繞過它。」

對於入門者的建議,李佳珊說跟帶隊者尋求專業協助,藉此認知危險的各種可能就對了。玩溪谷,有點像在培養各種防災能力。落石來了,該如何躲?颱風來了溪水暴漲,如何讀水流以避開危險地段?回到現實生活中若不慎碰上火災,還可以運用溪谷活動學得的垂降技巧,從窗外逃出去。「我們平常敢去溯溪或溪降,但卻不敢爬到隔壁陽台。日常的危險,其實更恐怖。」她直接點出這種存在些許荒謬感的心態。

李佳珊當然也曾經與危險擦身而過。她第一次長程越嶺溯斷,是到哈崙鐵道進行共七天從清水溪溯溪、清昌溪溪降的行程。但在清昌溪時她掉進翻滾流,被一路吸到水底浮不起來。「每個玩溪谷的人,偶爾會遇到這種心生『難道就是這一次了嗎?』的狀況。」當時她想起曾在哪裡讀過,遇到翻滾流最好的方法就是潛到水底,再往旁邊游就能順利脫困,於是她姑且一試,果然成功上岸。「當年沒有足夠的讀水知識,所以不知道哪裡不能跳,這些東西都需要經驗累積。」

推廣教育的雄心壯志

李佳珊企圖心是很大的,她不僅自己著迷溪谷運動,更立志將二十年來的知識與經驗系統化,持續推廣台灣的溪谷運動。這幾年李佳珊除了持續探勘台灣各大高山的溪谷路線,也做了很多串連與整合工作。「溪降在歐美流行多年,教學傳播已有相當規模,溯溪則主要流行在日本、台灣、韓國等亞洲地區。這兩者有的知識可以通用,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前不久,她才剛成功舉辦「十天十溪谷」的嚮導考試活動。身為活動主辦人,她希望能將這流行歐洲已久的教學系統引進台灣,未來培養出有國際水準的嚮導,與國際接軌。「這個系統來自CIC這個國際溪降組織,他們訓練紮實,我直接請他們來台為參加者作考核,從系統化著手,就能更有效率提昇整體程度。」想通過考試,你必須策劃「在十天內環繞全台」的路線,只要可以在時間與安全標準內完成任務,你就可以擔任外國團體在台溯溪的嚮導。

「台灣目前正處於戶外產業爆發期,可能伴隨而來的是較高的意外發生機率,但有了專業人才,就能超前佈署面對各種戶外急難。」李佳珊說,她一直在建構一個路線,沿路「四季恆溫,在短距離內可以看到精采地形變化」,不是每個人都能出國,但只要在台灣高山環境中打造出好的戶外教室,就能透過溪谷運動教育下一代更積極的生存方式,以及面對危機時的求生法則,她甚至希望藉此吸引其他國家的溪谷愛好者前來台灣探險。她不只是在形容一個願景,也像是形容山谷裡源源不絕、這些年始終帶給她靈感的,奔騰的溪水。

不論從谷地溯溪而上,或從高處垂降而下,李佳珊把多年來與危險共處的經驗,變成系統化的知識傳承,透過水路這個另類的路徑,讓更多人親身感受台灣高山的美景。

圖片提供:李佳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tylemaster第66期】

購買方式:實體通路誠品、金石堂、網路博客來皆可購買。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