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青春》大展倒數,陳澄波鉅作睽違90年後再回台灣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還記得你18歲、19歲之間的日子,在忙些什麼嗎?念書、打工、談戀愛,還是翹課?

1927年,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台灣教育會主辦了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當時檯面上的主流畫家例如蔡雪溪、李學樵、呂壁松、國島水馬……無不參與,但最後出線的竟然是3位畫壇都沒聽過的台籍創作者(這時候的他們大概還都無法被視為畫家)——陳進、林玉山與郭雪湖。但最讓人跌破眼鏡的還在於他們的年紀——陳進和林玉山都19歲,而郭雪湖竟然才剛滿18歲。這三位都還沒20歲的青少年,竟然打敗眾家老手,一時驚艷整個台灣文化圈,被譽為「台展三少年」。三少年的勝出也代表了台灣畫壇創作軸心的轉向——從清治時期的臨摹水墨畫風轉向寫真/創作為主的東洋派畫風,儘管背後或多或少帶著總督府意欲型塑的美學觀,然而就此將西方繪畫概念引進台灣,帶往現代美術階段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少女》胸像,黃土水,1920年
source:北師美術館

當時島內舉足輕重的三位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不但負責籌組台展,還親自參與創作,與其說是示範,更像是一錘定音地清晰傳達嶄新的美學和創作價值。例如鹽月不僅全心投入首屆評審,更同步創作一幅《萌芽》,以野獸派般奔放的筆觸和濃烈的用色,描繪他眼中南國大地的盎然生機。在台灣教授學生無數、積極創立各種美術組織的石川,則是從萬華河岸往大屯山方向取景畫下油彩畫《河畔》,紀錄淡水河畔的風光。

1920年代因此成了台灣現代美術的原點,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被許多創作者視為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陳進、林玉山、楊三郎……,他們紛紛在十幾二十歲的青春當口,便懷抱著純粹的藝術理想,遠赴海外修習現代的創作技藝,回台灣後竭盡心力創作,超越時代的政治紛擾,為台灣百年來美術史寫下不朽的青春。

《萊園春色》,郭雪湖,1939年
source:北師美術館

為了記錄這段璀燦歲月,以中研院史語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台大、台師大組成研究團隊,四處考察蒐羅台灣、日本以及散落各地私人收藏與公部門資源,規劃「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大展,以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等6大子題,展出47位台籍及日籍藝術家的74件作品。其中除了黃土水《少女》雕像首度再面世,陳進作於1932年的《三地門社之女》、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更是將近一世紀後首度回到台灣,得以在這個畫家們曾日夜思念的土地上,再綻光芒。

「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大展

即日起至2021年1月17日於MoNTUE北師美術館展出。

詳情請見官方網站官網|https://montue.ntue.edu.tw/theeverlastingbloom/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tylemaster第63期】

購買方式:實體通路誠品、金石堂、網路博客來皆可購買。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