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永無止盡 他擁有500張椅子:不是看到美就買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VG Cafe、維嘉畫廊與臣爵傢俱的兩位創辦人黃琪晃(Eric)和陳柏翰(Tommy)在投入北歐傢俱收藏之後,生活方式被全方位的改變,收藏讓他們不斷有股熱情、驅動自己去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加重視每樣事物表面之下的故事。

「那張椅子原本的狀態是皮都破掉、裂掉,裡面的填充物都外露,我看到那個椅子就在掙扎要不要買,因為看起來只有框架是完整的,」Eric回想七年前為了買一張丁雄泉的畫作,特地到丹麥哥本哈根拍賣場時,遇到他第一件北歐傢俱收藏的畫面,「拍賣的時候我發現準備要流標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把手舉起來。」那是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1949年的第一代酋長椅(Chieftain Chair),木料是巴西玫瑰木,Eric就這麼入手了他的第一張椅子收藏。

融入生活的收藏

當時已經開始研究北歐傢俱的他,正打算將藝術畫廊轉變為設計畫廊,「那時在國外有非常多的設計畫廊,但是在台灣沒有設計型的畫廊,幾乎是畫作和雕塑。」他會把眼光放在傢俱上,則是因為這是每個人、每天回家都會用到的東西,不過當年花了台幣兩百萬買一張椅子回來台灣,在許多人眼裡可能真的以為他瘋了,「我爸問:你買了一張破銅爛鐵回來幹嘛?」

他當下只是認為這張椅子的木頭框架比拍賣場上另一張完整的柚木酋長椅漂亮,後來踏入這行才知道,皮跟布都是消耗品, 就跟買燈而燈泡是消耗品一樣,但木頭骨架如果斷裂就沒有價值了。「我爸一直罵我,一直到四年後第一代酋長椅在非利浦倫敦拍出兩千萬台幣的時候,我爸問說:『你到底買幾張?』」他講完大笑了起來,如今他也收了大約500張椅子,而這張酋長椅目前仍在中國展出中,講起這件事仍然覺得十分有趣。

在投入收藏北歐傢俱之前,Eric與共同創辦人Tommy原本先合作咖啡廳跟畫廊,半年之後才開始做傢俱,Eric將過去在藝術拍賣市場的經驗轉換到研究設計傢俱上,「我是系統性的收藏,不是看到哪張椅子美就買哪張。」不只看線條,從設計師、木工匠是誰?到這把椅子的展覽紀錄和木種,評估過完整度和狀況,綜合考量後才會考慮要不要收這把椅子。

融入生活的收藏

Eric決定要收北歐傢俱,我就跟著一起自己也買一些,」Tommy雖然說得輕描淡寫,但兩人曾為了追作品,從阿姆斯特丹一路開好幾天的車到挪威,「那次很開心,還在冰上釣魚;但也有很悲慘、在零下三四度的暴風雪中打包傢俱裝進貨櫃,搬了六個小時吧!」而自己打包的原因是因為第一次交給工人,沒想到木料全都被摔斷了,損失慘重但也更加瞭解做這一行的辛苦。

Eric表示,收藏北歐傢俱帶給他最大的影響是了解什麼叫職人精神,「以前不會注重生活品質,覺得喝好酒、吃好的牛排就叫做生活,後來會發現自己學著去煎一塊牛排,就算是不好的肉、自己煎的體驗比這是不是一塊和牛還重要。」更不用提他為此還去學了三年木工,「每個星期五去懷德居做木工,就是為了想要知道怎麼把我的傢俱整理到原樣,或是請木工匠整理的時候也能夠溝通理念。」

而隨著年齡增長,兩人對於收藏這件事也有人更多的體會和心態的改變,「隨著年齡喜歡的東西一定會不一樣,當然老婆都喜歡一樣的啦!」Tommy不改幽默地說道,「可能一開始對於材質很熱愛,或是某種設計風格,但到了最後就還是看跟自己有沒有緣份,這個人在做這件事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故事,越來越有連繫才會覺得這個東西是我要的。」

對於剛開始想投入收藏傢俱的人,Eric建議:「一定要使用,因為使用就不會在意價錢,不使用就會在意價錢。」如果花了三萬塊卻只是擺在一邊,每天都在注意它是漲還是跌?到底可不可以再賣出去?便會覺得這個東西貴。「而且傢俱跟人一樣,他在人可以生活的地方都不會壞掉,在人不能生活的地方它就一定壞。所以一開始最好就是從你每天會坐的那把椅子開始。」

Tommy也認為收藏如果跟投資放在一起,壓力就會很大,「收藏還是要從喜歡開始,要對這個東西有感覺,會希望它常常出現在你的生活周遭,如果有一些增值空間那只是附加的價值,一直想著要賺錢,得失心就會非常非常重。」也會因此失去了收藏過程中的樂趣。

融入生活的收藏融入生活的收藏

text_Charlotte Chiang
photo_ShengYi Lu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