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男—李霽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沒有誰比李霽更稱得上「植男」這名詞,工作離不開植物,性格也像植物,連黝黑的膚色都像被陽光滋養的植物,不說話的時候看起來有些冷酷,其實他只是在思考,建築出身的數理腦早默默精密地運作了好幾圈,一開口便端出讓人驚嘆的點子,如果人也像植物能行光合作用,李霽絕對是佼佼者。

植男—李霽

「我喜歡藤蔓,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開始就可以無限延伸,它的生命力太強大了,永遠能找到最適合生長的方式,吸收陽光後蔓延出自己獨特的樣子。」李霽以幾近仰慕的語氣描述他喜愛的植物,聽著的我倒覺得他說的是自己。

植男—李霽

從小喜歡大自然,儘管談不上熱愛,但對植物並不陌生,大學畢業後在事務所上班,執行了保養品牌Dr. Brandt的大型裝飾藝術設計案,那次的設計運用了大量的水草,客戶看上李霽出色的美學風格與態度,請他在展出期間繼續維持水草裝置的樣貌,這才開始了李霽愛上植物、與植物為伍、並以植物作為創作基底的生命旅程,「我不是一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未來想幹嘛的人,而是一路試、一路摸索,才慢慢認識自己、確定方向,念建築是這樣,做創作也是這樣。」

植男—李霽

摸索」,是和李霽的聊天中最常出現的詞,並非他沒有目標,而是他從不願為每件事設限,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壓抑封閉的環境長大,直到上了中原建築系才發現世界如此自由,他只好打破從小被灌輸的教條與限制,建構出新的世界觀。從小不擅表達、有閱讀障礙的他,更是在上了大學後,為了能深度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才逼自己學習閱讀、學習對著大家說話、學習怎麼把心裡想的用語言精準傳達,他笑著說從沒想過自己會是現在這樣的一個人:能言善道,甚至能公開演講。「這些漫長的摸索的過程,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我創作的思考脈絡,因為不設限結果會是什麼,所以我經常在創作的過程中加入一開始從沒想過的元素,導致我的作品可能一開始完全沒人看得懂,但我就是要做,就是希望每件作品都有所突破,而不只是漂亮的植物或盆栽而已。」

植男—李霽

有別於一般從事創作的人總是特別直覺與善感,李霽的思考模式格外嚴謹且龐大,建築背景出身扎實的訓練無疑是養分來源,創作前大量收集資訊、建立起精密的資料庫,釐清創作概念與價值後找出方向,接著才建構出畫面、進行創作,像科學實驗那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過程中找到解答,甚至隨時加進新的想法,「妳知道為什麼台北只有敦化南北路、仁愛路、中山北路這三條大陸有行道樹嗎?」李霽滔滔不絕地說起松山機場仍是重要國際機場的年代,外國使節下飛機後行經仁愛路到總統府拜會、接著入住圓山飯店,為了讓城市看起來優雅漂亮,於是種上大量整齊的行道樹式美化市容的故事,而這正是去年為忠泰建設「明日綻」建案打造裝置藝術時做功課學來的,「吸收大量資訊的過程,我自己也在成長,所以在創作之前,我從不設定規則。」於是李霽的作品經常辨識度極高,卻很難被定義與歸類。人生也是,總是在玩的過程中摸索、找到新的樂趣,而他最愛玩的是極地馬拉松。

植男—李霽

完整內容請詳見style master雜誌第47期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EARCH
ABOUT

The Taiwan-based bi-monthly men’s lifestyle magazine featuring high-quality taste.

TOPICS